民生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加强。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得到加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环境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省累计少生人口3000多万人,人口总量达到1亿人的时间推迟了13年。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74.6%提高到2010年的81.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668元提高到2010年的159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71元提高到2010的5524元。
(二)“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口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低生育水平继续得到稳定的同时,人口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在人口数量上,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峰值期;在人口素质上,进入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期;在人口结构上,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与比重开始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位运行与逐步下降的转折期;在人口分布上,进入人口城镇化全面加速建期和人口流动迁移活跃期。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凸现,人口政策需要不断协调完善,人口问题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人口总量继续惯性增长。受第三次生育高峰(1985-1992年)的影响,我省生育旺盛期妇女2011年超过900万人,比“十一五”初增加180万人以上,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峰值年出现在2012-2013年,户籍人口总量保持惯性增长。同时,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产业转移的加快,就地就业、返乡创业人员增多,常住人口将快速增加。
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发展“红利期”,劳动力(15-64岁)人口持续增加,2015年达到7500万人左右,此后人口负担系数在经历40多年下降后开始上升。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1949-1958年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相继进入老年,到2015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5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
城镇人口将与农村人口基本持平。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人口流动迁移呈现新的特点,人口流向趋于多元化,城乡人口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到“十二五”末,城镇人口将突破5000万人,与农村人口基本持平。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人口数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我省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第四次生育高峰跨度长、峰值高,人口增量在“十二五”期间呈回升态势,但全国人口增长开始处于下降期,人口发展存在“错位”的压力,人口与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