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明确功能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全员安全管理意识和安全教育水平。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不得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确需集中食宿和使用消耗品的集体活动,以及特专长培训项目,只能收取成本费用,收费项目必须经当地财政和物价部门核准。
4.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基地活动的安全问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附件:中小学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标准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附件:
中小学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标准
序号
| 项 目
| 建 设 内 容 和 标 准
| 备
注
|
一
| 组织领导与
基础建设
| 1.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对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进行行文公布并挂牌命名。
2.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安全管理工作成绩突出,要荣获市级以上“平安和谐校园”称号。
3.安全教育培训基地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教育培训活动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
人职责,有关人员认真落实安全“一岗双责”且签订岗位安全管理责任书。
4. 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设立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机构,配备3人以上专职管理队伍,负责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
实施。
5.教育行政部门拨付专项安全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维护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6.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要加强“三防”建设,按照要求配备有关安保人员和设施,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的安全管理制度。
|
|
二
| 设施设备建设
| 1.安全知识学习:建立固定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防止毒品侵害、网络侵害,防止暴力侵害、防止雷击、触
电、踩踏、溺水、中暑、煤气中毒等教育培训教室,培训教室配备图书、光盘、挂图、教具、道具、实物等多种教学设施,使学
生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
2.安全技能培训:建立固定的交通、消防、饮食卫生、紧急救护等实景模拟场所,让学生操作体验,掌握必备的安全技能。
3.安全疏散演练:建立固定的火灾、地震、防洪、防踩踏、防空袭、防外来暴力侵害等内容的疏散演练场所,使学生熟练掌握
不同的校园应急疏散演练方式和路径。
4.安全知识拓展:建立地震体验、红十字会救护、自然灾害模拟、火灾模拟报警设备、模拟灭火设备、防身术训练室、高空逃
生、火海逃生、求生墙、高空断桥、巨人梯等拓展训练场所和设施,训练学生灾害逃生救护能力,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5.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要结合安全教育的实际,不断建立新的教育培训场所,补充完善新的设施设备。
|
|
三
| 师资队伍建设
| 1.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懂专业技术的教师到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并建立专门教研组进行课程实施
与研究。
2.加强对基地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以逐步适应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需要。
3.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聘请公安、交通、消防、食品卫生、防疫、司法等部门的专业人员,作为基地安全教育培训的指导
教师。
4.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吸引各方面专业人才,为基地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贡献力量。
|
|
四
| 课程资源建设
| 1.课程设置要根据中小学生身心特点,以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分层次、分阶段地把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
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纳入安全教育培训课程,形成以活动体验为主、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
培训课程资源。
2.课程内容要结合校园安全形势,突出教育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设计要新颖,突出安全教育的实践性,把教育内
容融入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的活动中,通过挂图讲解、多媒体演示、讲解示范、操作体验、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的对课
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3.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要结合校园安全教育内容和安全形势开发科学实用的课程资源。
|
|
五
| 活动组织实施
|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本辖区内各学校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可以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2.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结合所具有的功能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活动计划要注
重科学性与实效性。
3.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下与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的学校签订协议。
4. 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要建立工作台账,内容包括学生年级人数、辅导教师、活动项目、活动时间、
活动效果和安全情况等。
5.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要注重经验总结,加强工作交流,认真听取学校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教育培训活动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6.为了使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积极探索将学生的培训情况纳入学生毕业及升学的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