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宁政办发〔2012〕5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宁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宁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了充分发挥我区农业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依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组织实施了“乡镇企业‘2321’行动计划”“龙头企业升级工程”等重大措施,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等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从业人数、产值等指标年均增幅均超过20%。到2010年底,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5890家,实现总产值266.2亿元、利润23.3亿元,上缴税金7.1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5万人。其中: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企业439家,产值185.2亿元;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0家,其中亿元以上的44家。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了自治区30家重点骨干企业行列,15家进入了自治区30家非公有制重点企业行列。全区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138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2%。
2.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区。2010年,特色产业集中度达到80%,有效带动了龙头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步形成了以粮油、畜产品、果蔬、果酒类等为主的加工业,促进了区域性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品牌优势逐步显现。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特别是一些乳品、粮食等加工企业全套引进国外生产线或关键设备,其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到2010年底,全区共有4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质量体系认证,191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夏进”液体奶、“宁夏红”香山露酒、“塞北雪”挂面、“圣雪绒”羊绒衫、“早康”枸杞、“穆和春”清真羊肉、“厚生记”食品等产品被评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行销国内外。
4.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各地在积极扩大特色优势产品外销出口的同时,加大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中粮”“蒙牛”“娃哈哈”“张裕”“中石化”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特色产品加工,不断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开拓国内外市场。201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创汇19.7亿元,其中羊绒、脱水菜、果汁、枸杞、淀粉加工产品占有较大份额。
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现代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发达省区相比,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居多,产业集中度还不高。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7.5%;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仅为343万元,从业人员平均只有42人,专业技术人员更少。各行业、企业分散经营,产业集中度不高。二是科技支撑能力弱,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企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较低,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弱,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和产品增值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区加工农产品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1.04∶1。三是产地初加工落后,原料产品优势没有很好发挥。在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环节,农户、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村微小企业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多,产品品相、品质较低。四是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受技术、装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物耗、能耗较高,副产品利用和“三废”治理较为薄弱,资源利用率低,实现绿色生产任重道远。五是融资环境差,企业贷款困难。因农产品加工生产期短,资金需求集中,而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大。一些加工企业常因资金不足,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严重制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