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期目标(2014-2015年)。
重点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卫生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完善社区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原特区内外社区在环境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要以已建成的宜居社区为典范,加快已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社区的建设,使其达到宜居社区标准,同时兼顾基础条件较差的社区建设工作。力争到2015年底,原特区内宜居社区比例达到70%,原特区外宜居社区比例达到60%。
(三)远期目标(2015-2020年)。
加大对综合条件较差社区的投入,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居住空间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水平国内领先、社区文明和谐度高。已获得宜居社区称号的社区持续完善社区建设,保持宜居社区复查通过率达100%。到2020年底,我市社区基本达到宜居标准。
四、工作内容
宜居社区建设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生态环境、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健全社区安全体系等六个方面。
(一)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优化社区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重视老旧社区、城中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交通、教育、医疗、文体、养老服务等机构设施,为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提供基础保障。
1.提升社区公共交通建设。重点配置和完善原特区外社区的公交停靠站服务设施,修复社区内破损道路,完善社区内交通指示标志,重视社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加快完善绿道网及配套设施。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绿道网与公共交通衔接。
2.加强社区教育设施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和就近入学原则,配套建有相应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建有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学校,开展教育培训、家庭教育等活动,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素质。
3.完善社康中心建设。加大社康中心建设财政投入,吸引优秀医疗人才服务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康中心医疗设施和人才配置,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4.建设文体广场和社区公园。充分利用拆除违章建筑后的空地、尚处于纯绿化状态的公共绿地以及社区内的空地,将其建设改造成文体广场和社区公园,并配套建设体育锻炼、健身器材或设施,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健身条件。
5.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居家养老指导和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的格局。
(二)建设社区生态环境。
完善社区环卫设施及雨污分流系统,提升社区绿化景观,优化社区公共空间,重点提升城中村、老旧社区的环境。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建设生态的社区环境。
1.保持社区干净整洁。社区内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无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社区内污水全部进入市政污水收集管网或社区自建的污水处理设施,社区内无污水漫溢、漫流现象。社区有垃圾转运站、二类公共厕所、垃圾分类回收桶等小型环卫设施,配备足够的卫生清洁人员,定期打扫和清洗道路和公共场地,实现垃圾及时清运。培养居民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垃圾袋装化,不乱丢乱扔垃圾。
2.提升社区绿化景观。完善社区绿地建设,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增加有功能分区的绿地公共空间。社区要充分挖掘潜力增加绿地面积,绿地率达到25%以上(其中新建社区要达30%以上)。有条件的社区要通过立体绿化等方式提高社区绿化覆盖率。
3.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加大白蚁防治力度,加强新建、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的房屋白蚁预防管理。完善“四害”防治基础设施,有效控制社区“四害”密度。制定“四害”消杀标准,有效指导、监管消杀,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