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科学的决策指挥机制和反应快捷、协调有序的现场处置机制。加强应急处置骨干队伍建设,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和专项应急演练。建立完善应急咨询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十二)信息化建设。
1、加强专网应用技术平台和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省级网络、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实施新增县级监管机构业务专网建设,改善市县局网络机房条件。制定符合食品药品监管实际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提高信息系统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运维保障水平。
2、开展非现场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药品编码管理,建设省、市级非现场监管数据中心,整合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息及监管信息资源,提高电子监管能力。按照科学合理、全面系统、易于管理、便于操作的原则,研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省、市联网,推进监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保健食品业务信息系统、化妆品生产企业许可信息系统、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信息系统及日常监管信息报告系统,促进监管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
(十三)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1、构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根据开展许可检验、监督检验、评价检验、安全风险监测及技术研究等需要,按照检测内容涵盖食品原辅料、食品加工制作及食品存放等主要环节的要求,科学配置检测资源,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省、市、县三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能力建设,力争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成为区域性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机构;地市级检验机构具备理化和微生物等项目检验能力,满足辖区内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检验需要;县级监管部门具备保健食品化妆品快速检测能力,满足日常监管工作需要。
2、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药品检验能力建设,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建成国家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食品药品微生物检验菌种鉴定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全省药品检验工作中的技术核心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各级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保证检验结果科学准确、公正权威。完善药品检验科研创新体系,加强标准研究,提高国家、省级药品评价性抽验与质量分析水平。加强骨科器械、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放(化)疗设备、三类诊断试剂、医疗软件等项目检测能力建设,力争医用包装材料安全性评价、电磁兼容、医用声学等项目或领域上的检测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加大医疗器械检验科研创新力度,力争获得15项以上国家发明或新型专利。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在中国(泰州)医药城分所建立省级超声检测平台,设立超声检测博士后流动站。
(十四)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理顺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人事教育处牵头、有关处室齐抓共管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坚持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管理制度。实施教育培训学分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和师资库,编写具有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配套性教材。开展网络教育,实施联合办学,鼓励干部在职自学。选派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进企业跟班学习和赴境外参加培训。
2、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省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实际的竞争性干部选拔机制和交流轮岗制度,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加大考核在干部提拔使用中的权重。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人员竞聘上岗和绩效考核等工作,配优配强有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
3、突出抓好省级技术监督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专家型、国际化的标准,科学规划、严格选拔、精心培养,努力造就一支与履行技术监督职能需要相匹配的专业人才队伍。省局认证审评中心组建专业化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认证检查员队伍;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分别培养出若干名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海归优秀人才、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以及企业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等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人才。
4、加强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开展网上考前培训,缓解工学矛盾,提高考前培训参培率和考试合格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健全促进执业药师成长的制度机制,力争2015年我省执(从)业药师总数达到2.5万人。强化执业药师注册管理,改进继续教育模式。盘活现有执业药师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公众安全用药上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