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运力结构
建立和完善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节能交通体系。调整运输结构,积极发展铁路等低能耗运输,适时开展水运建设。调整客运车辆结构,支持发展节能环保型运力,合理配置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车型运力结构,提高车辆能源使用效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城市公交使用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公交车辆,减少污染排放。鼓励运输企业推广高效低耗车型,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杜绝高污染、高耗能二手车辆投入运营。
(2)优化运输组织方式
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公路、水路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建立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加强系统协调,发布动态信息,提高运输效率。推广甩挂运输。发展大宗货物多式联运,优化客货运输资源配置,在产业聚集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提高运营车辆实载率和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加强交通节能管理
完善交通节能管理体系,强化对重点用能单位监管,建立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公布交通运输重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加强在用车辆技术管理,强化汽车性能检测,严格汽车维护规范。
(4)推广交通节能技术产品
鼓励替代能源技术在营运车中的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对车辆实施高效清洁燃料改造。推广汽车液力缓速节能技术及产品。积极采用经济车速等专业交通节能技术。开通ETC车道36条,提高不停车收费系统的车型识别能力和通过速度,减少车辆油耗。
4.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体系建设,强化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抓好公务用车节能,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
(1)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
落实公共机构节能责任制,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协调机制和公共机构节能制度标准、监督考核体系。加强公共机构日常办公节能管理,严格执行用能设施设备运行规范。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计量、监测和统计工作,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统计信息平台。推行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探索公共机构能耗总量控制。强化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公共机构节能主管负责人、节能联络员、能耗统计员和能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推进能力建设。
(2)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
推进高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价监督机制。对应用范围广、节能效果显著的产品逐步实施强制采购。发布公共机构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鼓励采用节能型网络服务器等节能产品。到2015年,节能产品采购金额占同类产品采购金额的比重达到90%以上。
(3)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
鼓励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以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贴奖励等方式,实施配电、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电梯等重点耗能设备及数据中心、食堂等公共机构附属设施的节能改造。组织实施30项公共机构节约型示范工程。有序淘汰和更新高耗能办公设备,推进公共机构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弃物、办公用品的循环综合利用。到2015年,全市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12%,节能灯具、节水器具应用率达到90%以上。
(4)抓好公务用车节能
严格按照标准配置公务用车,加快淘汰更新“高污染、高排放”公务车辆,实施公务车定额管理。加大新购公务车辆中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比例。稳步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压缩公务用车规模。
5.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淘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装备,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提高农村用能质量和效率。
(1)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步伐,实施秸秆还田、保温防寒等节能措施。大力发展节油节电农业机械技术及装备,更新淘汰高耗能农机装备。推广节能畜禽养殖技术。落实家电下乡政策,推进农村家电、炊事、取暖等生活节能。推广应用保温隔热的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农村建筑,开展建材下乡试点活动。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有效遏制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2)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完善农村沼气服务网络和综合服务模式;研发推广适合我市特点的农村户用和棚用沼气装备系统,探索示范高效太阳能沼气技术;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大中型沼气建设。推进秸秆成型燃料加工装备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研发攻关,推广应用秸秆成型燃料;完善秸秆气化技术及系统装备,建设农村秸秆气化工程。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适宜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达到28%以上。
(3)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
以节肥、节水、节药、节能为突破口,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和服务,提倡增施有机肥,实现化肥集约利用。鼓励采用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全面替代落后漫灌方式。推广新型施药技术及装备,鼓励使用生物制剂预防或杀灭病虫害,逐步减少传统农药使用。扩大地源热泵技术在种植、养殖等的应用范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