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以长株潭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重点,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聚集区和承接区的建设。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高新园区聚集,支持长株潭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省新建1-2个国家级高新区、15个左右省级高新区。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矿山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通用电机、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国内或国际领先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率先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和两型产业园区。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完善扶持措施,促进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主体。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机构,鼓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组建技术中心,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机制,促进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把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队伍、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创新创业投资支持力度,运用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新创业。
6.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
突出湖南农业的特色与优势,结合绿色湖南建设,加快生物育种、现代农业信息、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装备制造、农村生态环境等领域高新技术研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以生物育种技术为突破口,加快生物种业产业发展。围绕水稻、油菜、棉花、油茶、水果、蔬菜、生猪、淡水水产品等主导优势产业需求,采用现代生物育种手段,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种,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骨干种子企业,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建立高水平育种基地和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提供源头支撑。
以信息应用技术为支撑,全面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按照数字湖南建设的部署,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有线网和无线网结合,建设覆盖面广、快速便捷的农村信息服务通道。加强系统集成,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分布式共享,构建服务“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服务站,整合各部门资源,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林科技园区(基地),建立专业信息服务站。立足行业和区域特色,在全省开展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在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区、湘中南丘陵区、湘西山区分别开展“三网融合、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民生服务”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优化服务机制,重点构建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农村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民生、农村产业、农村商务、农村政务、农村金融五大服务能力。到2013年,基本实现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目标。
以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培育壮大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在粮食、生猪、油料、茶叶、水果等大宗农林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储运保鲜、绿色加工、高效增值转化、质量安全控制、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现代农林产品物流、绿色食品加工、绿色家居、天然产物提取、竹木加工、木本粮油加工、生物质能源开发等产业发展,打造精品名牌,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和农林产品加工集群发展。
以农业装备制造技术为核心,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展现代农机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适合南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机具、农产品加工机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机械等核心制造技术。研制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化成套设备、绿色贮运及分级包装机械,开发低成本、多功能的中小型耕整、播种、采摘、收获、干燥等机械,以及节水灌溉、低污染植保、科学施肥、秸杆采集处理等机具,开展农业机械化集成与示范,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以农作物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为重点,推进农业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不断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低碳农业、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前景的生物农药、新型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加强水利工程、水安全与水生态环境等领域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武陵山区珍稀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提高特色优势植物资源利用的水平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