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特别扶持。全面落实残疾人享有的普惠政策,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加强社会救助,扩大社会福利范围,探索建立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在农村实施重大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要充分照顾贫困残疾人利益,创造条件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三)加大资金投入。用好国家和省专项残疾人扶贫资金,大力开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康复扶贫贷款、危房改造、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制度衔接。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两轮驱动,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列入扶贫开发重点人群。
(五)完善金融服务。继续安排残疾人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提高贴息额度,加大贷款投放。有条件的设区市、县(市、区)积极自筹贴息资金,拓宽残疾人贷款覆盖面。金融部门要适当放宽贫困残疾人的贷款条件,简化贷款程序,创新信贷产品,给予贷款利率优惠,提供便利贫困残疾人的金融服务。加强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的信贷支持,开发针对贫困残疾人户的免抵押的小额贷款产品。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为贫困残疾人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贫困村互助金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家庭发展生产提供支持。
(六)开展技术培训。依托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依托农业部门组织实施的阳光工程项目、科技部门开展的“科技下乡”、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机构、扶贫基地等开展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增强贫困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抓好计算机、盲人按摩、电器修理、电焊等技术培训,提高农村残疾人进城镇谋生技能,有序安排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建立培训、就业、生产扶持为一体的后续服务支持体系,帮助残疾人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依托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各行业协会组织,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进行服务指导。
(七)多种模式扶贫。在扶贫攻坚中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巩固发展基地辐射带动、“公司+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社互助、产业开发、互助金、结对帮扶等扶贫方式。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一户一策滚动发展”。对没有生产劳动能力并符合相关条件的贫困残疾人,以托养、享受低保、困难救助、社会各界帮扶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