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二、水利发展改革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完善水利总体功能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实施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 〔2011〕1号),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刻认识新任务新要求,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加快建设步伐,不断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新时期加快吉林省水利发展的有利因素是:
  水利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把水利摆在了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水利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对水利地位作用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必将对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促进水利改革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水利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省委1号文件和省水利工作会议为水利改革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同时多年来的水利发展已有了较好的基础,水利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不断增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水利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同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也使吉林省获得重大的发展机遇。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关系十分密切,水利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图们江区域开发的关键。“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攻坚时期。保持全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水利是重点领域,更是强力支撑点。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重点领域,将会得到更大额度的支持,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
  但是,与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要求相比,我省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还不够,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灾害暴露出水利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防灾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一是部分河流防洪体系仍不健全。我省大江大河及16条重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除松花江干流、嫩江、第二松花江进行了较全面整治外,其他江河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难以抗御较大洪水;嫩江流域防洪骨干工程月亮泡蓄滞洪区尚未开始修建,对洪水的调控能力仍然偏低。二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三是部分小型水库病险问题仍很严重。四是城市排涝标准低,内涝问题日益突出。五是抗旱设施设备不足,应急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六是信息化系统尚未建成,防汛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处于初始阶段,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共享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等方面均不能满足科学调度的需要。
  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按目前的正常用水要求,全省年缺水量为8亿立方米。县级以上城市有45座供水不足,其中35座城市严重缺水。在缺水的同时,浪费水却很严重,用水效率较低。目前我省工业用水重复率仅为40%-55%左右,万元GDP用水量为138.5立方米,农业灌溉工程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问题,灌溉水的利用率较低,利用系数仅为0.50,旱田灌溉定额为300立方米-420立方米/亩,水田灌溉定额为750立方米-850立方米/亩,大部分地区还以漫灌方式进行灌溉,浪费严重。有些地区因缺水而超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了漏斗区。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没有得到有效保障,部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粮食生产尚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全省8000多万亩耕地,中低产田占2/3以上,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0%左右,旱田具备灌溉条件的不足15%。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低,抵御洪旱灾害能力差。现有灌区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完成率仅为40%,中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许多灌排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6.5%,其中水蚀面积1.757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8%,风蚀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2%。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坡耕地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我省西部地区的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等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由于水资源缺乏,湿地面积急剧萎缩,当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湿地对洪水和环境的调节能力下降,加剧了旱涝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河道、水库淤积,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阻碍依然较多,水利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我省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因 “两项经费”未能足额到位,配套政策制度尚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着水管单位的发展,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在水利的社会管理方面,对防洪、供水和水环境保护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水资源的权属管理体制未能有效形成;缺乏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实施水利的社会管理还缺乏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有效措施;水利社会服务职能还不到位。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利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程度低。水利人才分布不均衡,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偏少,基层单位人才匮乏。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不足,部分水文测报基础设施标准低,设备老化,应急机动测报能力弱,水文数据共享和应用不够。
  水利投入不足,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现有的投资规模难以满足水利快速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投资缺口仍然较大,水利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且不稳定,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化融资渠道不畅。一些地方对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资金到位率低,部分工程难以按照合理工期建成并发挥效益。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