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上海积极参与全国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机构建设和项目研究工作,成立了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医药项目,全市12所区县中医医院的急诊、感染科实施了改造和建设工作。在应对汶川大地震救援和防控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中医药界及时动员、精心组织、全力参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对首批确定的23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进行了中期检查,并增补实施了15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开展了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人才培养与博士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在第三批继承班结业的同时,确定了上海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学术继承人。
上海大力加强了中医药创新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医药界共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数十项,中药新药研制开发、中医药标准化、多学科中医药基础研究等均取得新的进展。至“十一五”期末,上海有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学科8个,13个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黄芪活性产物代谢调控的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等四个项目分别获得2007年度、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拿治疗颈椎病经筋机制与临床应用”等两个项目分别获得2008年度、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
上海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又在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再上台阶,国家中药安全评价中心、教育部中药制剂工程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获批准成立并投入建设,产学研合作的技术研发也不断创新机制、深入开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积极拓展中医药对外教育和医疗、科技、产业方面的合作,对外中医药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境外中药、护理等专业合作办学取得初步成效,中医援外医疗服务继续加强,中医药对外科技合作在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安全评价等领域不断扩展范围和深度。上海还承担了全国中医药立法项目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也落户上海并顺利开展工作。
七、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取得新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上海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医疗、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医传承高级研修班、西医学习中医班、乡村医生中医大专班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实践现代中医师承模式,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至“十一五”期末,上海共有3位名中医被国家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上海中医药界共拥有973首席科学家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数量在中医药领域列国内各省市前列。
上海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医院质量评价和督查工作。通过成立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等机构,加强监测、服务和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社区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等工作,提升了各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等规范文件的修订和全面推广应用,强化了中医药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了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二部分 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一、健康服务需求增长为上海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不仅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在现代医学模式、理念不断转变的背景下,中医药的整体观、个性化、“治未病”等思维、方法的优势也进一步突显,能更好地适应我国深化医改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要。在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程中,中医药也将以其特色和优势,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政策扶持为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发布,对今后一段时期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都给予了明确的阐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正在进一步出台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