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打造城市亮点片区
以城市发展单元为平台,试点启动坪山中心区、坪山河流域等重点地区的规划实施工作。探索建立“规划统筹、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城市整体开发建设新模式,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公共政策三个手段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促进规划管理由自上而下目标控制模式向多方协商、上下互动的过程引导模式转变,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
强力推进坪山中心区建设。将坪山中心区作为推进特区一体化的示范区,坚持统筹推进,集成开发,加大规划建设、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力度,迅速提升新区城市形象。引入低碳化设计理念,推进绿色、低碳的市政系统建设,争取“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中心区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新区文化综合体一、二期工程,全面提升中心区的公共设施配置。加快深圳东站交通枢纽建设,高强度开发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启动一批大型商业配套设施,完成新技术和新经济展示馆、企业馆、会展中心等商务服务设施,形成以深圳东站广场为核心的公共空间和商务商业核心区,满足新区发展对生产性和生活性综合服务的需求。
强化坪山河流域规划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坪山河流域的规划建设,以坪山河流域规划建设为抓手,推动新区整体城市空间的重构。综合考虑坪山河两岸的城市结构、产业布局、景观再造和水污染治理,加强坪山河流域的整体规划,探索实施城市发展单元综合开发模式,全面提升水体综合功能和品位。着力推进坪山河水质达标工程建设,加快坪山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践行低冲击开发模式,整体改善坪山河水环境,确保坪山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与惠州市交接断面处水质达到省政府有关规定要求。沿坪山河构筑城市滨河公共服务带、公共空间走廊、景观生活轴线,推动周边街区和社区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发展,强调居住、工作、休闲、购物等多功能混合平衡,塑造滨水生活方式,努力将坪山河流域打造成为新区的主要城市景观带和重要经济功能带,成为全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亮点。
五、完善资源能源保障设施
继续推进供水网络建设。统筹水厂布局建设,提高水厂的有效利用率。加强小规模水厂改造,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水质检测水平,使出水水质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推进社区给水管网改造工程,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善水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完善供电电网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6座110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保证总变电容量不少于3000MVA。科学合理规划电力高压走廊,均衡分布供电设施,保障电网安全。协调高压走廊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新增110KV线路尽可能采用地下电缆,加快对影响城市景观和土地利用的电力线路进行改造。
优化能源供应网络。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低碳、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网络。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利用模式,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使用比重,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健全燃气输配管网,提高管道燃气普及率,到2015年,燃气管网覆盖率达到80%。
六、加快智慧坪山建设
通过信息的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逐步提高信息的应用程度,建立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城市智慧系统,到2015年基本建成数字新区。
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智慧化。强化规划和建设的一体化和动态化管理,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为规划决策提供支持。加快建立智慧交通体系和数字城市管理体系。
资源环境领域智慧化。建立能源需求、供给、配送、使用等全方位管理理念,加快“智慧”电网建设,保障能源的有效供给。加强对水资源信息的采集和视频监控,建立城市水务三维仿真系统,构建“智慧”水务综合管理体系。加强监控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因素,获取、集成、分析环境综合治理信息,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环境管理体系。
社会民生领域智慧化。加强先进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运用,将互联网、3G通信、远程控制、视频监控、定位跟踪、识别和智能数据分析等有效集成运用于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建设、文体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综合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领域的智慧化。
经济产业领域智慧化。利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加强对市场趋势、经济发展环境要素的监测和评估,经济发展指标的管理和调控,建立经济发展策略制定和管理体系。加快产业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改善产业公共服务质量。鼓励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共信息数据库,推动产品融合创新、企业管理和生产创新、产业合作创新。加快建立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城市信息交换平台、产业(园区)云数据中心等重点信息数据平台,拓宽信息服务领域。
市政治理领域智慧化。应用网络通信、信息集成、视频、远程控制等技术,建立综合治理管控中心,掌握城市运营实时状况。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加强各部门协作,简化审批程序,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重点工作任务督查系统、政府绩效监测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对外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电视、手机、网络等载体,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公开、信息查询、信息宣传和公众参与体系。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落实《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技术领先、错位互补、产业集群、产城协同的发展原则,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走产业高端化路线,突出“增量优先、存量优化”,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要素投入增长向创新增值和服务增值转变,逐步将新区发展成为区域的创新中心、制造中心、营运中心和服务中心。
到2015年,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配套完善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成长快、效益高的企业,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达到5家以上。初步建成总部经济功能区,实现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一、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生物产业。
完善产业配套系统,壮大产业规模。以《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为指导,以打造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发展目标,发挥大型生物企业集中的优势,依托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速器,搭建集研发、中试、检测验证、专利、标准和科技文献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污染小的生物企业,促进大型生物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
培育科研及技术推广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深圳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与国内外生物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机制,形成生物科研支撑优势。争取基因组织工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药物、转基因育种等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生物产业基地布点。促进产业技术的推广与产业信息的传播,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信息技术推广相结合的完整的生物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发展新型疫苗、新型生物制剂、生物体外诊断检测、多肽类药、现代中药、重大疾病控制等领域的生物技术及产品,着重引入核磁共振、B型超声显像仪等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及其他外向型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项目等。到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二)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产业。
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挥比亚迪汽车的龙头作用,以新能源产业合作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吸引关联产业入驻,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使新区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其汽车构建等产业。
支持发展其他新能源产业。大力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推广,开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示范项目建设。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集热产品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及辅助设备制造等。引进风电控制装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风机设备制造等项目。建立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有机显示材料及各种纳米电子材料,推动新材料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合成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具有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的新型生物材料,打造坪山生物材料产业基地;发展节能环保、循环高效、可再生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辐射改性材料、核材等。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争取在纳米材料技术、新型电池材料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
● 生物产业:加快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建设,支持深圳信立泰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理邦精密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康哲药业、兰亭科技等项目建设。
● 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产业:加快比亚迪分布式电源研发及应用项目、比亚迪研发大楼、新能源产业变频、逆变装置产业化项目建设。
● 新材料产业:建设坪山生物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沃尔核材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