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地震安全农居专项规划,服务村镇建设规划修编。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性能评价,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体系,为地震安全农居的实施提供基础依据。针对不同地区农居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编制适合不同地震烈度地区抗震设防要求和当地农民经济能力的多种农居建设设计和施工方案。编制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施工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标准,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四)深度挖掘科技潜力,拓展产品服务功能
建立和完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地震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学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内对外的开放与合作,用成熟技术建设软硬件现代化的地震科技服务系统,提供一流的地震科技服务产品。集中人才、优化机制,开展全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以及有重大服务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提高服务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优化和完善地震科技服务系统的专业化,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使服务产品更加多样、更加深入。
为政府决策服务提供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预测预报和地震灾情信息,提供地震科普知识,为国防安全提供高精度重力、地磁、空间电磁环境、核试验侦查等产品,为经济建设提供地震预警和紧急制动、减隔震、工程抗震性能鉴定与结构损伤探测、活断层探测等技术服务,为科学技术研究建立地震数据的共享机制。
专栏3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重点任务
|
新闻宣传:完善防震减灾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加强舆论引导。
|
科普教育: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创作队伍建设,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品。
|
民居服务:建立农(牧)区民居地震安全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编制不同类型的民居设计和施工图集;培训农(牧)区建筑工匠。
|
服务产品:地震科学观测数据、地震速报、烈度速报、震情灾情信息、地震预警和紧急处置、工程抗震和减震技术、地震区划和活断层探查结果等。
|
三、行业能力
地震行业能力是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一)优化台网布局,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既要满足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求,又要满足地震速报、灾情速报、抗震设防、科学研究需求。依据各类台网观测任务、科学目标和技术要求,优化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合理组建区域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基本消除地震监测盲区。
充分汲取多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促进新观测仪器和技术的应用,更广泛的利用气象、水利、油田等部门的大量观测探测资料,扩大地震监测的途径和范围,开展空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及空对地遥感观测技术研究。
增强监测台网的应用性,为防震减灾的抗震设防、震后应急应对等更多环节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速报速度和质量、丰富速报内容,实现烈度速报和工程预警,建立直通式信息发布和服务机制。
加强对市县地震监测台网、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服务,发挥其重要补充作用,实现各级监测系统的整体效能。
建立地震台网运行维护中心平台,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维护及相关人员培训,确保台网正常可靠运行。
(二)坚持科学探索,增强地震预测预报能力
进一步完善长中短临多路探索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着重加强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实用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大幅度提升震情研判能力。重点以涉及我省的Ⅰ、Ⅱ级活动地块边界和主干断裂为重点,应用数字地震学计算与分析方法,综合地质构造、历史和现代中小地震活动图像与参数变化、断层运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判定中长期强震危险性;利用区域强震活动的特点和构造背景,开展强震危险性及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通过强震危险性动态跟踪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震情动态跟踪,探索并建立适合我省的地震预测预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