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年度企业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年平均工资及企业工资支付能力;
(九)其他相关依据。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协商双方均可在协商中提出增长工资的要求:
(一)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
(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三)企业工资指导线提高的;
(四)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的;
(五)本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的;
(六)本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的;
(七)稳定职工队伍和技术人才需要的;
(八)其他可以增长工资的情形。
第十条 企业因不可抗力或经营困难无法维持现有工资水平的,协商双方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适当调整工资水平。
第三章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
第十一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三至十名,各确定一名首席协商代表。双方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协商代表的任期由被代表方确定,但不得少于三年。
第十二条 企业方协商代表由本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指定,首席协商代表由本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担任,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因故不能担任的,可书面委托本企业其他负责人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职工方协商代表由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选举产生,也可由本企业工会组织职工推选并公示后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尚未建立工会的,职工方协商代表和首席协商代表由上级工会指导职工民主推选 ,并经企业半数以上职工同意后产生。
女职工超过二十五人或虽不足二十五人但超过职工总数百分之三十的,职工方协商代表中应当有女代表。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负责人应当是协商代表。
第十三条 协商双方均可聘请本企业以外的有关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参加协商,但所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的三分之一。
第十四条 协商双方产生协商代表时,可以各自确定候补协商代表一至两名。候补协商代表的产生程序、任期与协商代表相同。协商代表缺席的,由候补协商代表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