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壤保持功能区
该类功能区1个,面积344.29平方公里,占贵港市土地面积的3.25%。分布在覃塘区西北部的岩溶山区,范围包括樟木乡、蒙公乡西部、黄练镇东北部、覃塘镇西北部。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和石漠化敏感性极为敏感。该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为土壤保持,提供部分农林产品。
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毁林开垦造成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低;干旱。
这些区域要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改变耕作方式养等措施,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严禁陡坡垦殖,严禁乱砍滥伐树木。
(四)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该类功能区4个,面积4427.9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75%。主要分布在郁江平原、浔江平原。这些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是提供农产品。
主要生态问题: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及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比较突出;部分农业区干旱。
这些区域要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坚持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和生态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模式。
(五)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该类功能区6个,面积1733.3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34%。主要分布在平南南部、桂平东部、港南南部、覃塘北部等区域的丘陵区。这些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是提供林产品,小部分区域提供农产品,兼顾生态调节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林种结构单一,森林质量下降。
该区域要加强速生丰产林区的管理,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协调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保护的关系;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对林地的压力。
(六)城市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总面积211.14平方公里,包括贵港中心城市、桂平城市和平南县城3个,范围包括建成区及规划区。主导生态功能为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障。
主要生态问题:城镇环保设施滞后,部分城镇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镇生态功能不完善。
该区域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改善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组团,完善城市功能;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保护城市自然植被、水域;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减少环境污染。
(七)重点小城镇功能区
该类功能区18个,面积69.40平方公里,包括包括东龙镇、覃塘镇、石卡镇、木格镇、桥圩镇、东津镇、大圩镇、白沙镇、麻垌镇、蒙圩镇、南木镇、金田镇、江口镇、思旺镇、官成镇、丹竹镇、镇隆镇和大安镇等18个。这些城镇是各乡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主导生态功能为城镇居民居住环境保障。
主要生态问题:城镇规划不完善;城镇环保设施落后甚至缺少,生活、生产污水乱排现象严重;公共绿地面积少。
该类区域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完善城镇规划,合理布局功能组团;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解决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加强城镇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注意城镇发展与外围景观的协调。
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根据各个生态功能区对贵港市生态安全重要性程度,划分出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共6个重要生态功能区,总面积3627.3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62%。
(一)东北部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功能区
该区总面积536.48平方公里,分布于贵港市的东北部,范围包括平南县马练乡南部、同和镇、官成镇东部、安怀镇东北部、东华乡北部。是浔江的支流--秦川河、乌江、状元河以及蒙江支流--大同江的水源涵养区,是平南县北部天然生态屏障。
主要生态问题:森林结构单一,天然阔叶林面积较小,多为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森林质量下降,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水土流失较严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本区应重点建设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地区的保护。主要任务与措施是: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等主要生态功能,实施严格的封山育林,加快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建设生态产业项目,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功能的修复。
(二)北部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功能区
该区总面积1508.26平方公里,分布在贵港市北部山地,属于大瑶山支脉。范围包括桂平市石龙镇和蒙圩镇北部、西山镇西部、金田林场、金田镇西部、紫荆镇、垌心乡、江口镇北部,平南县大鹏镇、国安乡、思旺镇北部、官城镇北部、马练乡中部和北部。区内有金田水库。发源于北部山地的河流注入黔江和浔江。大平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龙潭国家森林公园、西山风景名胜区分布于该区,区内森林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该区是桂平市北部和平南县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
主要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敏感性高度敏感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生物物种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栖息地破碎化。森林结构单一,阔叶林少,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多,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本区应重点建设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保护。主要任务与措施是:围绕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要生态功能,加强区内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管理;开展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发展生态旅游、八角、茶以及有机食品等生态产业项目。
(三)莲花山水源涵养重要功能区
该区总面积745.53平方公里,范围包括覃塘区东龙镇东南部、蒙公乡东部 、覃塘镇东北部,港北区根竹乡北部、中里乡、奇石乡、港城镇北部、大圩镇西北部、庆丰镇西部,桂平市石龙镇北部。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莲花山是大型水库--达开水库的水源涵养地,达开水库是贵港中心城市的备用饮用水源。发源于莲花山的河流注入黔江和郁江,该区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问题: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面积大,而天然林面积较小,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所下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本区应重点建设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保护好水质。主要任务与措施是: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等主要生态功能,实施严格的封山育林,加快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建设生态产业项目,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四)镇龙山水源涵养重要功能区
该区总面积120.03平方公里,范围包括覃塘区黄练乡西南部、三里镇西部、五里镇西北部。发源于镇龙山的河流注入郁江,在山地内有中塘、甘道、大贡等水库。镇龙山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对于镇龙山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敏感性高度敏感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面积较大,而天然阔叶林面积较小,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本区应建设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海拔500m以上区域必须封山育林,让其逐渐恢复为天然常绿阔叶林,以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保护山地周围的中小型水库。
(五)桂平南部丘陵水源涵养重要功能区
该区总面积517.91平方公里,是大容山的组成部分,范围包括罗秀镇、木根镇东南部、罗播乡、中沙镇。区内是郁江支流-大样河和官江河以及浔江支流-白沙江的的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是六陈水库、平合水库、布新水库、大洋水库、公德水库等水库的水源涵养区。该区对于维护大样河、官江河、白沙江等流域以及所在区域的库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问题: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毁林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破坏,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比重过大,森林质量降低,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所下降;由于在丘陵开垦为旱地或全垦种果和速生桉而产生水土流失。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本区应重点建设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主要生态功能,开展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进行封山育林,恢复阔叶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六)港南南部丘陵水源涵养重要功能区
该区总面积199.15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港南区木梓镇和木格镇西南部。区内是郁江支流-武思江及武思江水库的的水源涵养区,是港南区南部生产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主要生态问题: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比重过大,森林质量降低,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所下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本区应重点建设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主要生态功能,开展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进行封山育林,恢复阔叶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加强林分改造,营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第七章 主要建设领域和建设内容
一、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依托贵港市资源环境条件,发挥优势与特色,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合理化原则,大力发展有明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型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培育三产,逐步构建起农业、工业、旅游、物流和商贸复合经济系统及产业链,促进生产要素组合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竞争素质的不断提高,并通过产业化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与竞争优势有效转化,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贵港市的生态产业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服务业建设。
(一)生态农业建设
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化、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产品生态安全化为重点,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环境并举,积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题,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向和结合市场需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具有优势的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相对集中布局建设,形成优势产业带(区),并通过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全市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1.调整大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生态农业水平
坚持以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无害化为导向,加快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优化效益型的种植结构。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培育优质稻产业,到2015年优质谷种植面积和产量比重分别达到90%以上,成为全区最大的优质米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双高”糖蔗基地,形成甘蔗种植产业化,到2015年糖料蔗良种率达100%,“吨糖田”面积占种蔗面积50%以上。大力发展高效蔬菜基地,打造特色蔬菜品牌,着力建设一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着力培育桂平辣椒、苦荬菜、竹笋,覃塘莲藕、香葱、蘑菇,平南马铃薯,港北大肉芥菜,港南大头菜等特色蔬菜品牌。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创建优质品牌,形成地域性的龙眼、荔枝优势产业群。发展中药材产业,建设特色生产经济带,在港南区、桂平市、平南县建设特色中药材基地,扶持龙头企业推进系列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建成特色中药材生产经济带。在覃塘区、港南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壮大食用菌生产;在桂平市、覃塘区建设优质木薯生产基地,发展木薯产业。
大力发展效益型的畜牧、禽类、水产业。调整水产畜牧业结构,加快特色养殖业发展,提高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在平南县、港南区、覃塘区建设优质蚕桑基地,实施优茧工程;重点建设以瘦肉型猪为主的标准化无公害优质肉猪的优质养殖示范基地,以鹧鸪、白鸽、三黄鸡、优质肉鸭为主的优质禽类养殖示范基地,以奶水牛、荷斯坦奶牛、肉鹅、兔为重点的种草畜禽养殖基地。到2015年,年出栏肉猪410万头,年出栏特禽达700万羽。大力发展以黄沙鳖、杂交生鱼、罗非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优势水产品的养殖,重点建设以黄沙鳖、罗非鱼及其他经济优质鱼类为重点的名特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加快效益型林业产业发展。在保护、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态经济。重点发展茶叶、八角等名特优经济林、工业用材林以及花卉产业。以甘化、金光、泰竹、小龙等企业集团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中连片大面积营造工业用材林,建设工业用材林基地。全市现有工业用材林面积67147公顷。逐渐限制桉树的种植面积,到2015年全市种植速丰桉面积为82667公顷。以八角林、肉桂为主建设经济林生产基地,发展香料产业。全市现有八角林面积5507公顷,主要分布在平南县、桂平市,到2020年发展至8000公顷。全市现有肉桂林面积14227公顷,主要分布在平南县、桂平市,到2020年发展至16667公顷。在覃塘区、桂平市、平南县建设优质茶叶基地,重点建设无公害茶园,扩大覃塘毛尖茶、桂平西山茶、平南团罗茶等知名茶叶品牌生产及加工,提升贵港特色茶叶的市场竞争优势。发展特色花卉基地,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作用,扩大特色花卉品种的生产规模,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拓展国内外市场,建成全区重点花卉产业城市。重点在平南县发展兰花产业,在桂平市发展绿化苗木及特色花卉盆景。积极发展以贵港市农园生态环境绿化有限公司等花卉盆景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提高花卉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使花卉产业成为贵港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在贵港各县、市、区积极发展林菌、林粮、林畜、林草、林药等林下经济,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2.完善农业安全生产和认证体系
扩大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生产。通过扩大规模,推进产业化经营,建设“三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使优质谷、蔬菜、桑蚕、水果、中药材、食用菌、木薯、茶叶等八大特色农业在面积、产量、质量、效益上有更大的突破。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扩大基地的建设。至2020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达到15万公顷以上,其中在桂平市、平南县、港北、港南建立5.33万公顷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在全市建立绿色粮食生产基地面积10万公顷。在绿色食品基地的基础上,稳步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在桂平市紫荆乡、港南区瓦塘乡、覃塘区覃塘镇、平南马练镇等建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至2020年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达到1万公顷。
建设无公害养殖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和协会的作用,按照“公司+协会+小区”、“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运作,大力发展无公害规模养殖,建立四大养殖基地:在港旺养殖公司、郁江畜牧发展公司、西江畜牧公司等20多个规模养殖场建立无公害瘦肉型猪养殖示范场,在平南、港北等县市区建立20多个无公害瘦肉型猪养殖小区示范样板,无公害猪饲养量达到50多万头。在港南区建立11个鹧鸪、种鸽规模场和2个商品鹧鸪、乳鸽小区,无公害养殖示范户200多户;在港北、覃塘、港南建立42个快大鸡养殖基地和13个三黄鸡养殖基地;全市建立156个优质肉鸭养殖基地。在桂平金田、平南新桥等乡镇建立34公顷黄沙鳖无公害养殖基地。在桂平蒙圩建立65公顷经济优质鱼类示范养殖基地。全市建立8个大规格罗非鱼养殖基地。在全市建立20个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在桂平南木镇建立奶水牛规模养殖场,在贵港城郊、桂平城郊、平南城郊建立10户存栏20头以上的荷斯坦奶牛场。全市建立12个种草养鹅养殖场,15个种草养兔养殖场。
3.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建立农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型种植业,推广节肥、节药技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还田、养畜和燃料为重点,至2020年秸秆还田率达到75%以上,加工成为饲料达到15%,燃料用量为10%左右;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引进和推广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切实降低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节水工程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总体质量。推广稻田养鸭(鱼)、种菇等立体种植、立体种养模式或技术,提高综合效益。发展循环型水产业,全面推广以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水产生态养殖模式。依据生物生态位差和食物链关系,积极研究推广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渔业模式,发展稻田养殖、鱼鸭(鹅)立体养殖、猪鱼生态养殖,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减少养殖自身污染,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