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可持续发展形成共识
市委、市政府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将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发展观和资源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增强,广大群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建设生态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环境压力较大
贵港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工艺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水泥、钢铁、煤电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型工业比重大,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偏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较大,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但布局不够合理,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量畜禽粪便、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之一。因长期受不合理开发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贵港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治理能力仍相对薄弱。贵港城西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准备投运,贵港江南污水处理厂还未建设,桂平市和平南县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成型。缺乏乡村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
3、人口基数大,经济总量不大,人均经济总量偏低
贵港市经济总量不大,而人口基数大,人均经济总量严重偏低。2009年,生产总值438.59亿元,在广西14个市中排第7位;总人口509.69 万人,在广西14个市中排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215 元,在广西14个市中排第14位。财政实力不强,对发展的投入不足,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带来新的难度。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预测
2009年,全市总人口为509.69 万人,预测至2015年总人口为530万人,至2020年为553万人。
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贵港西江经济带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着力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扩大开放和参与多区域合作,着力健全科学发展新机制,在创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迈出大步,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贵港和全面小康社会中夺取新胜利。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预期性目标为14%左右。2009年GDP为438.59亿元,到2015年GDP达到1100亿元。
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50:37,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左右。城镇化率4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24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达到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突破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突破10000元。
第四章 生态承载力分析
一、资源承载力分析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未来工业发展规划、科技进步及节水水平的提高,对2015年和2020年进行需水预测,2015年、2020年,贵港市农业需水量分别为16.51亿立方米、16.68亿立方米,工业需水量分别为5.39亿立方米、5.6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需水量分别为4.62亿立方米、5.88亿立方米。2015年、2020年全市总需水量分别为26.05亿立方米、26.82亿立方米。目前贵港水资源利用以地表水为主,共建有地表水供水基地设施21374座,现状供水能力为39.1亿m3/a。地下水供水工程45905座,现状供水能力1.11亿m3/a。供水基础设施总供水能力40.2亿立方米/年。贵港市现有供水基础设施供水能力与供水量在各规划年总体上满足用水需求,但局部可能出现缺水问题。港北区用水需求增长较快,现有供水基础设施与水资源量相对不足,未来将无法满足用水需求,可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配置与供水基础设施的扩充建设加以解决。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1.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
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包括人口承载力通常从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析。它主要反映的是在既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下,适宜的人口容量限度。
城镇建设用地承载力。贵港市2009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926.92公顷,依据人均用地100平方米/人的标准,贵港市2009年城镇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139.26万人;根据《贵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年贵港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4141公顷,2020年城镇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241.41万人。
农村建设用地承载力。贵港市2009年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为57981.75公顷,依据农村人均用地120平方米/人的标准,贵港市2009年农村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483.18万人;根据《贵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年贵港市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为26018.92公顷,2020年农村土地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为173.46万人。
城乡建设用地承载力为城镇建设用地承载力和农村建设用地承载力之和。2009年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为622.14万人,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为627.08万人。
贵港市2009年的人口总量为509.69万人,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人口总数为622.14万人,2009年贵港市的人口数量在土地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根据以上预测,至2020年贵港市城乡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总数为627.08万人,按照人口的增长速度,2020年贵港市人口总量为553万人,因此,2020年贵港市人口总量在土地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
2.耕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耕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耕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2009年贵港市耕地面积为369318.57公顷,根据《贵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5300公顷。
2009年贵港市平均粮食单产为5200公斤/公顷,预测贵港市2015年、2020年耕地单产水平分别达到5523公斤/公顷、6322公斤/公顷。将粮食消费的发展类型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三类,温饱型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为400公斤/人,小康型为500公斤/人,富裕型为600公斤/人。
至2015年,若贵港市6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为230万吨,以400公斤/人为评价标准,可承载的人口为575万人,可满足贵港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粮食消费水平可达到温饱;若7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为268.33万吨,以500公斤/人为评价标准,可承载的人口为536.66万人,可满足贵港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人均粮食占有量可达到小康水平。至2020年,若贵港市6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为263.27万吨,以400公斤/人为评价标准,可承载的人口为658.18万人,则贵港市粮食产量可满足温饱水平的粮食需求;若7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若70%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为307.15万吨,以500公斤/人为评价标准,可承载的人口为614.31万人,可满足贵港市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人均粮食占有量可达到小康水平。
根据人口预测,2015年贵港市人口总量为530万人,2020年为553万人,因此,2015年和2020年贵港市人口总量在耕地地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
(三)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
1.矿产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矿产资源供需预测结果,至2020年,贵港市主要的矿产资源中,煤炭、铁矿的需求量很大,但规划期内煤炭和铁矿均没有产量,供需矛盾非常大,需要从地区外大量引进煤炭、铁矿资源。砂锡矿的产量也小于寻求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锰矿、铅锌矿、三水型铝土矿、岩金、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灰岩、其它(水泥粘土、水泥砂岩、河砂等矿产)等矿产资源的产量均能满足需求。
2.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分析
采用模型对2015年、2020年贵港市金矿、锰矿、水泥用灰岩等3种主要的矿产资源现有经济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进行了很好的控制,2015年、2020年金矿、锰矿、水泥用灰岩等3种资源均未枯竭,可以承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容量分析
贵港市COD环境容量为144815.5吨/年,根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贵港市COD排放量分别为210622吨和262750吨,都已超过环境容量。在规划期间内,必须强化污染物排放的削减,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满足水环境容量的纳污需要,以保障贵港市水环境质量。
贵港市SO2环境容量为89800吨/年,根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贵港市SO2排放量分别为125665吨和140879吨,都已超过环境容量,环境空气质量受到威胁。贵港市现状就已经相当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将更加严重。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工业企业脱硫效率,降低酸雨发生频率,改善贵港市大气环境质量。
三、生态足迹分析
2009年贵港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712公顷,人均生态足迹为0.9927公顷,人均生态赤字为0.5215公顷,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其生态承载力的110.67%,表明贵港市当前的生产消费活动超出了本地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应采取有效措施减缓生态赤字。
第五章 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贵港市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生态广西”建设的要求,综合运用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统筹贵港市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贵港市人民的生活品质。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原则。坚持全局观念,紧紧围绕贵港市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坚持环境优先,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注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从贵港市具体实际出发,发挥自身资源、环境、区位优势。通过系统科学规划,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生态市建设的突破口,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要与贵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依靠科技,开放合作原则。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生态市建设机制。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拓展生态市建设的空间。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积极发挥政府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使贵港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可持续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得到全面建设,建成“秀美、富饶、和谐、安康”的国家级生态市。
(二)阶段目标
贵港生态市建设总体上分为全面建设与发展阶段、稳步提高与深化阶段。
1.全面建设与发展阶段(2010~2015年)
主要任务是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体系,舒适优美的城乡生态人居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保障有力的决策、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等生态建设体系框架;建成一批重大的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并逐步产生较好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公益性设施得到合理配置。生态市建设步入良性轨道,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得到均衡发展,基本勾勒出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贵港形象。
2.稳步提高与深化阶段(2016 ~2020年)
主要任务是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发展品位。生态市各方面发展和规划指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更为完善,全面建立起以生态产业为标志、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强市形象;全市形成良好生态文化氛围,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得到普遍提高,政府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基本建立;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小康社会全面建成。2020年全面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并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
(三)建设指标
围绕贵港生态市建设目标,按照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环发[2008]195号)要求,结合贵港市的实际情况,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共18项具体指标(详附表1)。
第六章 生态功能区划
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根据环保部制订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对贵港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此为依据,把贵港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3类一级生态功能区、7类二级生态功能区和43个三级生态功能区(见附图)。
(一)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该类功能区1个,面积1508.26平方公里,占贵港市土地面积的14.22%。分布在贵港市北部山地,属于大瑶山支脉。范围包括石龙镇和蒙圩镇北部、西山镇西部、金田林场、紫荆镇、金田镇西部、大鹏镇、国安乡、江口镇、思旺镇北部、马练镇北部和中部。
区内天然植被保存良好,水源涵养能力较强,是江河的源头和水源涵养区,是贵港市目前天然地带性植被保存最好的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完整,生物种类繁多,拥有大量珍稀、特有和古老的生物种类,大平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分布于该区,区域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功能极为重要。
主要生态问题:天然阔叶林林面积减少,多为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且质量较低,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所下降,特别是旱季江河水量锐减。
这些区域为贵港市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以发展生态公益林为主,在不破坏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商品林(如八角、茶、果树、中药等),要限制发展速生桉林,利用生态景观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有机食品。
(二)水源涵养功能区
该类功能区有10个,面积2311.12平方公里,占贵港市土地面积的21.79%。分布在莲花山、镇龙山、港南南部、平南东北部、桂平南部等山地丘陵和罗贤水库、社坡河水库、六陈水库等库区。这些区域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交错分布,森林植被保持相对完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极为重要。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以水源涵养为主,适当提供林产品。
主要生态问题: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人工纯林面积比重较大,森林结构单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物物种减少。
这些区域通过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改造与建设,通过封育恢复自然植被,促使其逐步向常绿阔叶林演化,提高水源涵养的功能;林产业向合理利用与保护建设相结合的生态型林业方向发展,保持森林生长与采伐利用的动态平衡,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恢复和改善地力;加强水土保持;禁止发展导致水体污染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