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开拓项目源。围绕重点产业链、产业集聚区、产业带和经济增长点,建立“万企升级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库”,储备百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投资力度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完善项目建设条件,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2.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切实加强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银行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建立与金融机构定期对话交流协商机制,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洽谈活动,每年向金融机构推荐200项融资项目。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发行债券、利用外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形成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3.实施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围绕产业链延伸、高端制造、两化融合、节能减排、沿海开发、产业转移等重点,每年实施“十项百亿”重点技术改造工程,通过高起点、持续的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质量整体水平。
(五)拓展新品名品市场。
1.引导企业拓展市场。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每年组织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参加国内外品牌会展。突出重点,继续参与“江苏名牌产品万里行”活动,继续办好“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等苏州品牌展会,鼓励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苏州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2.实施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应用计划。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产品,每年制定推广应用计划,组织开展产品应用示范、试点活动,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
3.落实新产品拓展市场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立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应用保险机制。对本市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装备和新产品,特别是市场认同有过程、初期效益不明显、扩大产量有风险的新兴产业创新产品,落实政府首台首购首用、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企业突破产品进入市场初始阶段的瓶颈制约,为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环境和条件。
(六)促进集约集聚发展。
1.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意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40家,其中,超千亿元3家,超500亿元工业企业(集团)4家,工业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比达到40%以上,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2.培育重要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领域骨干企业。支持重要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领域骨干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以大规模、旗舰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延伸、完善产业链,其中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向研发,营销两端延伸,新兴产业重点强化对产业链关键节点补缺,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引导各地根据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联盟和产业协会建设,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做强我市有比较优势的10条重要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领域,巩固提升20家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培育壮大50家地标型企业。
3.培育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每年推动400家科技型、高成长型小微企业尽快达到规模以上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盈利能力,成为规模骨干企业的后备力量。
4.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国家省市三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建成10个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按照集约程度高、主导产业突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要求,引导集聚区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15个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七)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1.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工程。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建立健全节能管理体系,强化能源计量、统计工作,建立能源利用状况分析、评价和报告制度。扩大“能效之星”试点范围,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落实节能措施,促进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2.推动节能技术改造。突出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大力组织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力争节能529万吨标准煤。继续组织能效电厂建设,五年建成60万千瓦能效电厂。
3.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和产业生态链接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化工、酿造、造纸、电镀、纺织、印染、建材、钢铁等行业为重点,培育创建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为重点,依法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落后产能。结合我市实际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提高淘汰标准,主动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及低端产品制造能力。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各类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促进投资主体及股权设置的多元化。全市重点企业全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2.培育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树立一批管理创新标杆企业,造就一批善于管理的优秀企业家,大力推广企业现代管理创新成果。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支持企业开展管理认证、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培养职业经理人2000名,重点支持1000名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赴境外培训,5000名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核心人才参加国内著名高校研修,10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参加本地业务能力培训,为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集聚更多的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