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系统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学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据统计,五年间共开展各类科技项目101项,开展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7项;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达7400余万元;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27项,实现应用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20项,出版科技专著3部;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以及各类学术带头人等15人次。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
统筹城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技术取得新突破。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不断更新完善调查技术手段,创新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完成重庆市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在全国创新性提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首创“以土地整理促进城乡统筹”理念,开展“整镇推进”与“整村推进”国土整治试点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土地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创设了地票交易制度,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
地质找矿方法创新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煤、地热、铁、铝等重要矿产成矿规律、成矿预测和资源利用研
究进一步深入,促进了地质找矿的较大突破,部分矿产探获资源储量成倍增长。含煤岩系中共伴生稀有金属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初步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采用绳索取芯钻进新方法创造了西南第一、全国第二的探煤深孔纪录。在铁铝整装勘查工作中成功应用物探方法,丰富了深部找矿工作手段。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矿产和共伴生复杂矿产研究以及中低品位的高磷铁矿、锰矿、钡矿、锶矿、高硅铝土矿的选冶工艺技术研究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为进一步勘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下水调查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地质灾害防治中推广应用“3S”技术、卫星遥感、无人机及自动化监测警报系统。复杂山体地质灾害减灾模式的研究成果逐步应用到三峡库区。红层地区浅井示范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从局部试点向大规模推进,浅井率达到95%以上;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勘查试点取得成功。在全国率先编制出《重庆市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程》以及《煤炭开采区、限采区、禁采区划分技术标准》。
建立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完善房地产调控体系。探索房地产发展规划编制技术,完成宜居重庆住房建设规划,初步建立房地产发展规划编制技术体系。构建了“市场+保障”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推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了房地产价格趋势预测模型,为房价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技术应用示范研究促进了国土房管信息化建设。研究和开发了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共享模式、地质勘探工程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综合管理系统、矿产资源评价信息数据库、灾后重建与决策平台系统,建成了国家国土资源数据备份中心。完成了基于“3S”技术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研究、固体矿产储量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生态农业地质综合管理系统。开展了无人低空遥感飞行机在地质灾害监测、土地监测中的应用,建设了全市统一的全球卫星导航国土资源GNSS监测系统。
强化科技能力建设,基本建立了科技支撑体系和科研基础平台。建立了科技计划项目、重点调研课题、重点前期项目、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等专项资金。以局属事业单位为主的重庆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引进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重庆研究中心,建设科技基础平台7个,其中建设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产、学、研以及科技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升了国土房屋科技合作交流水平。积极开展了国土资源领域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先后与美国斯伦贝谢公司、美国犹他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有效利用丰厚的外在智力资源,促进了我市国土房管系统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