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苏府〔2011〕15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八日

  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是苏州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最为显著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努力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科技创新核心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成效明显,适应市场机制和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崇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企业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支撑环境改善,创新型城市建设良好开局;在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综合评价连年位列第一。
  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1.46%提高到2010年的2.3%,2010年投入突破2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87%。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从2005年的6780件、3315件提高到2010年的7.7万件、4.6万件,总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和第二位。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968家和79家,分别占全省的26%和61%;企业承担部、省科技项目能力增强,2010年争取上级科技经费7.58亿元,全市近80%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人才集聚优势日益凸显。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4.9万人,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645人,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位居前列。引进海外人才数累计超过5500人,纳入国家千人计划、省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数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值从2005年308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90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1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近29%。
  科技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昆山阳澄湖科技创新区为代表,县区重点布局、梯度推进建设的一批科技创新园区;昆山高新区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建成验收,中科院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建设进展顺利;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从3家增至22家,全市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企业院士工作站342家;引进内、外资研发机构分别达149家和357家;全市建有各类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48家,孵化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政府先后出台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政策、调整完善科技奖励政策、率先在省内推出科技金融结合政策,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显著改善,科技创新软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落实各类科技政策为企业减免税收33.5亿元;全市聚集各类创业投资机构60余家,占全省的50%,管理风险资金规模达350亿元。
  总体看,“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大类主要发展目标全部实现,为进一步引领转型升级和支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一五”,苏州科技创新实践的基本经验是:发展思路上确立了“四项理念”,即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首要保障、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升级的第一方略。发展方针上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科技创新融入发展大局、坚持创新发展前瞻性部署、坚持科技资源整合和工作集成、坚持科技管理不断创新。发展路径上综合运用了“八项手段”,即实施科技计划、落实科技政策、培育引进领军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工程、加大科技奖励力度、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科技服务业。
  “十一五”科技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原创性技术成果缺乏,创新资源支撑能力不足,发明专利占比偏低,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有待形成;产业结构价值地位亟待提升。制造业层次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利税率偏低,创新型科技企业占比偏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科技领军型人才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适应;创新创业支撑环境亟待优化。创新文化氛围亟待形成,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
  (二)“十二五”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
  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进入增长放慢、模式调整、竞争加剧时期,依靠科技破解发展难题的任务更趋紧迫。
  1.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突破作为走出危机、促进发展的关键举措。代表世界新科技革命主要方向的前沿技术发展迅猛,交叉融合加快,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技全球化迅速拓展、人才竞争阶段提前、技术贸易措施成为主要非关税壁垒,已成为新形势下科技发展的特点,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苏州,必须顺应形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全面提升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能力。
  2. 科技创新面临转型升级重大挑战与机遇。
  苏州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人口密度、环境容量、土地开发强度等资源承载力都已接近上限,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逐渐衰退,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学习模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苏州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决定了必须把握机遇、超前谋划、高端布局,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3.建设创新型城市迎来科技发展新契机。
  苏州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步入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城市发展转型,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必须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幅增加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引领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再造发展新优势,构建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结构双提升;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弘扬创新文化;围绕科技服务民生,加强科技资源开放统筹,促进科技惠民富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支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基本建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前瞻布局,以纳米技术为苏州未来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重点推进其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渗透,促进各项新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突破,成为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标志,引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跨越。
  2.统筹布局,整体推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