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扩大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的直接投资来源。推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探索投资方式。全面设立种子基金,以各区设立为主,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国资收益、专项经费等方式充实种子基金,重点扶持本地高科技初创企业。引导放大创投基金,努力吸引优秀的创投基金来我市设立创投基金,大力引进创业投资专门人才和团队,积极引进基金管理公司。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吸引国内外的优秀股权投资企业来我市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和个人直接参与股权投资。同时,抓住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契机,积极向上申请设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
3.积极拓展中小科技企业债券融资渠道。鼓励法人银行发起设立科技贷款营销中心或科技支行,创新信贷机制,加强政银企对接,建立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特点的管理体系、核算体系、信审体系、风险管控体系、风险定价体系和产品研发营销体系。鼓励银行建立完善专门机制和专门机构,通过专业的管理模式和人才,提供针对性的信贷服务和风险管理。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组织、科技中小型企业担保投资公司等金融组织,创新信贷和债券产品,扩大股权投资面,增加信贷资金量,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投资。
4.大力开展各类科技保险业务。发挥无锡科技保险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大力开展科技保险业务,扩大承保范围,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拓宽服务领域。鼓励保险公司组建专门团队开展业务,提高科技保险承保规模和业务比重,建立科技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建立科技保险服务质量。重点发展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国内信用贸易保险等融资保险产品,为中小科技企业自主创业、研发、贸易、融资、企业并购等方面提供保险支持。
5.增强无锡产权交易所综合金融服务功能。以无锡产权交易所为载体,充分发挥产交所综合服务功能有组织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协调工作,不断增强服务中小科技企业能力。建设股权登记服务中心,推动科技企业股权登记托管,进一步完善股权登记托管功能,促进股权融资和交易。建立知识产权登记服务中心,引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引导科技企业将知识产权化,促进知识产权融资。建立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库,开发信用市场,为各类金融及中介机构提供信用服务,推动信用贷款。提升“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和融资服务中心”在交易服务、交易组织、融资服务等领域的金融服务组织功能,为各类股权投资提供融资安排和退出服务,组织开展企业并购或投资入股中小科技企业。
(九)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始终把生态改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动力,把生态良好作为衡量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通过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力争到2012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90以上,全市环境面貌和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到2015年,率先建成低碳经济城市。
1.突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全力实施“蓝天工程”,加快编制并全面实施《无锡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构建环境空气联防联控和监控监测体系。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大力开展电(热)力、冶金、化工、非金属矿行业整治,严控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艺尾气的排放量,逐步削减能量及煤炭的消耗总量;加快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积极推广应用天然气、绿色高效照明和太阳能;切实加强各类建设施工扬尘管理,加强激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积极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加强餐饮行业油烟污染整治;率先推进秸秆焚禁烧工作。力争三年内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340天,2015年达到350天。
2.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清淤治藻的力度,加快建设走马塘、新沟河拓浚工程,大力实施梅梁湖、月亮湾生态清淤;加快推进蓝藻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全面建成藻水分离站。进一步加大控源截污力度,率先建成“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全提标”的国内一流的污水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大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力度,确保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逐年持续下降。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推进生态重建。依托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太湖环境监测传感网系统及预警平台、重点排污企业智能化远程监控平台、集蓝藻治理、湖泛处置、水文监测于一体的物联网决策指挥管理系统等“感知环保”应用工程项目建设。
3.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通过3-5年努力,将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低碳生态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加强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提高天然气、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启动建设江阴千亿元级低碳产业园,率先建立低碳交易市场,加强对高能耗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全面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争创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以列入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型产业,积极实施一批循环技术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把太湖沿岸纵深5公里范围内全面建成循环经济带。
4.大力推进资源节约。把节地、节水、节能指标作为首要指标、必保指标,严格加以执行落实。积极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深入实施“两置换一转化”工作,通过大规模土地整理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到达到33%。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创新节能工作责任制,健全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0%。
(十)民生改善幸福工程
坚持民生为先,把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原则,不断调整民生工作的重点,丰富民生工作的内涵,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社会保障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民主法治推进工程,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各市(县)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到2020年或通过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全球最具幸福感国家(地区、城市)的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