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新物联网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团队扶持和股权激励政策,激发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创新创业活力。制定实施引进物联网领域高层次人才“1113”计划,重点支持物联网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和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引进并重点支持物联网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物联网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物联网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集聚一批物联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对物联网领域高层次人才实施有力度、可操作的扶持政策,在应缴个人所得税的地方留存部分返还、股权激励等方面制定出台鼓励政策,同时加强对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物联网示范项目等研究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3.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提升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支持江南大学建设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内知名、若干优势学科有较大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前50位。支持无锡太湖学院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无锡太湖学院办学层次。争取无锡城市学院(筹)和省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升格为本科高校。启动无锡大学筹建工作。全面提升无锡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支持在锡高校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引进建设一批高等教育重点项目,优化无锡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和层次。强化职教园区功能建设,整体打造职教园区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示范性职教园。
(六)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创业,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工作,不断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
1.巩固和拓展“7+1”政产学研合作联盟。进一步深化“7+1”政产学研联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全国、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全面提升吸纳和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鼓励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共担科技项目,支持产学研之间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互派和交流,推动产学研从成果型松散模式向实体型紧密模式转变。
2.探寻产学研合作新途径。在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专业领域,有针对性地选择拥有雄厚科教实力的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突出物联网产业领域,以中科院、中过电科、北大、清华、复旦、东大、北邮、南邮等为重点,着重围绕物联网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合作力度。探索形成院校与地方科技成果与人才的互动机制,使“人才对接、智力资源共享、研发资源共享”,促进科技资源良好互动、科技成果多方位多角度共享和产业化,对重大合作项目提供必要支持。
3.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与合作。积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境外高校科研院所来锡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支持国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来锡转化,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重大国际科技计划项目、加入国际科学组织和国际战略技术联盟,提升我市承接国际重大技术转移的能力。加大对骨干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联合研发的支持,鼓励骨干企业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国外著名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组建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研发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起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协作,融入国际技术创新体系。
(七)科技载体建设工程
科技载体是我市集聚高科技人才、转化高科技成果、孵化科技创业企业、加速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按照“集中、集约、集聚”总要求,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完善高标准的配套设施。提升建成科技载体承载功能和利用效率,支持科技资源、成果、人员、中介、平台和管理等创新要素向载体聚集,成为我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优化整个园区的持续创新力和集聚力。
1.加大科技载体集聚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实施“人性化、专业化、社区化、国际化、信息化、平台化”科技载体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和科技创业企业向科技载体内集聚。科技载体内入驻企业累计达7000家以上,累计吸引硕士及其以上人才6000名以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7000名以上;技工贸总收入、利税规模分别超过300亿元和60亿元。
2.完善孵化服务体系
根据产业特点,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等各类科技载体,形成创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高标准完善科技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创业企业存活率、成功率。
3.内涵建设不断提升
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装备先进、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资源共享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到2015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达到100个以上。积极探索科技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紧密结合的科技支撑体系,每个重点科技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建立1至2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形成一批专业化科技载体
在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集成电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领域,按照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配套的要求,建设一批专业技术领域、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科技载体。到2015年专业化科技载体比重达到80%以上,形成2至3个建筑面积规模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科技载体。
(八)科技金融服务工程
健全壮大产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基金规模和机构体系,积极拓展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债权融资服务,三年内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突破300亿元,科技企业各类债权融资总规模突破300亿元,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尤其是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探索建立政府性综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整合相关资源,集政策、产品、中介、信息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于一体,针对中小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条件,通过集合中小科技企业和集成创新金融产品,为我市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揽子融资服务。以市创投集团为发展重点,尽快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全面发展信贷、担保、创投以及投资管理等综合服务功能。鼓励各区创投积极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向科技金融服务公司转变。推进国联金融集团发展金融传统业务,推动无锡产权交易所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