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三、农村社会事业有了新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统筹城乡投入的思路,探索并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新增公益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2008年起将校舍维修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促进了城乡学校硬件资源均衡配置。对全市范围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簿本,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杜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辍学现象。推进“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以“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为目标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县“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建成。通过整合卫生资源,全面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乡镇社区卫生中心117个,建成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738个,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在全省率先启动和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县市财政拿一点、在外能人捐一点、集体资产盘活一点”,筹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资金,全市共投入资金6亿多元,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718个,实现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全覆盖。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不断加以完善,初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2010年全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197万人,覆盖率为95.5%,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基本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筹资标准和参合率逐年递增,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农民人均年筹资水平达到160元(各级财政负担80%),全市参合率达99.52%。逐步优化“新农合”补偿方案,统一建立网络结报系统,实现乡镇以上医院在线实时结报,显著改善了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失业保险机制逐步实现城乡统一,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资金主要由县(市)、区财政安排,省市财政适当补助,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1美元”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农村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全市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四、农民就业渠道有了新拓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和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行统一的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城乡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就业格局。一是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放宽市区居民户口准入政策。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含县城)实行开放式管理,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行户籍登记制。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得去”的问题,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和取消了流动就业证卡制度等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定,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信息网络,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农民工进城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了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多部门联手协作、利益直接到人的培训券补助机制,实现了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专业品牌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到2010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达222.67万人,66.67%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通过推进全民创业,引导农民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加,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任重道远。尽管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项目农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但从整个面上来看,传统农业仍占主体地位,分散经营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仍不高。现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不匹配。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标准偏低,难承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功能。农业生产者年龄老化现象较为普遍,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强。农村水质污染和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一定威胁。
  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难度较大。虽然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七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农村内部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地区之间、纯农户与兼业户之间、不同收入组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速放缓,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还有个漫长的过程。
  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和保障力仍不够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少数地区的农村环境仍比较差。县乡财政普遍较为拮据,难以自主兴办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债务负担沉重,农业农村发展的项目配套捉襟见肘。
  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任务艰巨。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一些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解决,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仍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第三节 发展背景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