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衔接机制。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推进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
--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校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指导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升教育理念,提高科学教育水平。鼓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未成年人的科学探究、科学课学习提供条件,引导未成年人广泛接触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分工:
省教育厅、团省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厅、省广电局、省社科院、省妇联、省科协、省气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参加。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应对突发事件、防灾减灾、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推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相结合,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生活的能力。
--增强农村妇女、少数民族农民及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安徽农网、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机构、普通高校、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民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包括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培训、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培训等活动,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
--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加强技能培训。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使其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或达到上岗要求。鼓励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组织有技术、资金和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支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托农村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和农村中小学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开展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推进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农技110、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科教兴村、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农家书屋等做法,探索科技工作者“常下乡,常在乡”长效机制。实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建设,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宣传,推进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远离“黄赌毒”等科普活动。
--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农村清洁工程、村庄整治、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等惠农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工作队等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科普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含市、区,下同)、乡(镇)、村等创建活动,推广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先进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