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1)增强绿地林地碳汇能力。积极推进以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污染隔离林、通道防护林和农田林网为重点的林业建设,新建林地15万亩,改建林地20万亩,完成“四旁”植树500万株。坚持“守林有责、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占补平衡”的原则,确保郊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根据城市基本生态网络空间体系构建的要求,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设、旧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外环绿带建设,启动楔形绿地、郊环绿带等结构性绿地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中心城、郊区新城和新市镇绿地建设,新建绿地5000公顷。大力推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发展,新建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比例占适宜屋顶绿化的公共建筑的95%以上。全面推广适生植物和乡土植物,增加小乔木或高大落叶乔木比例,优化群落,不断提高林地和绿地质量。

  (2)提升滩涂湿地碳汇容量。通过引进和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控制、退化生境恢复、人工种植养殖等技术措施,进一步促进崇明东滩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争取将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华鲟市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国际重要湿地,提高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和本市重要湿地的管理水平。配合青草沙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将长兴岛和横沙岛的部分重要湿地区域划建为市级自然保护区,逐步实施淀山湖湿地保护。

  (八)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上海作为沿海河口特大型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台风、暴雨、高温热浪、雷电、风暴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且影响更大,适应气候变化任务更加重要、更加艰巨、更为紧迫。“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加快提升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水源地、能源设施、沿海产业带和港口航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能力

  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暴雨、台风、雷电、大雾、高温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输入效应、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加强精细化气象的预报预测服务,加快构建高效的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大幅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能力。

  (1)提高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开展区域气候变化情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间分布频率、空间分布特征的预估和预判;强化台风、局地强对流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和重大气候事件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不断加强灾害性、关键性和突发性天气的长中短临预报一体化的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完善连续、滚动、无缝隙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机制,不断提高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切实增强气象及衍生灾害的防御及服务能力,努力达到国际先进气象防灾减灾水平。

  (2)构建高效的城市运行监管与灾害应急指挥体系。根据上海气候变化情景下城市气象灾害发生的新特点,编制和修订各项减灾预案,建立高效运行的城市多灾种预警中心,建立分工明确、决策迅速、反应快捷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跨部门预警及联动反馈信息共享系统和实时监控系统。按照社区人口密度和分布,规划建设灾害避险场所。

  2.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降水时空分布变化、暴雨强度和频率加大、地质灾害频发、洪涝干旱极端事件增多等都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及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根据应对气候变化趋势和特点,调整完善本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优化调整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运行标准。根据上海地温、降水、冰雪等要素的改变,调整城市供电、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和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埋设架设的耐热、耐寒、耐冰冻或耐涝安全标准。不断提升城市防洪、区域除涝和城市排水的标准,针对市区重点防涝区域实施排水管网升级改造,提高防洪、除涝、排水能力。

  (2)强化沿海区域适应海平面上升能力。在沿海区域的建设和开发、土地规划利用、海域规划使用、海岸和河网的防护、沿岸港口码头、化工厂等重大工程、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种植业、观光旅游业等领域全面提高防范海洋灾害的能力。开展重点地区警戒潮位核定,制定海浪防护、海岸工程防护、防洪、压咸等方面的海洋灾害防治预案。通过护坡与护滩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加高加固河堤和海堤建设。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建设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护林工程体系。

  3.提升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情景预估、影响和风险评估等领域开展重大专题研究,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1)开展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域及上海地区气候变化规律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气候资源能源承载力、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措施等重大课题。建立开放式的气候变化信息交流平台,开展面向各行各业和公众的适应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设立上海市气候变化研究机构。

  (2)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及气候变化对城市影响的评估。针对上海气候变化敏感的区域和领域,完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监测。拓展气候变化监测要素和范围,实现从单一的气温、降水等气候变化本身延伸到城市积涝、咸水入侵、生态系统功能演替、物候变迁、农业种植制度更替、流行疾病传播等受气候变化影响领域和行业的综合监测。针对农业、水资源、能源、交通、人体健康和沿海海岸带等敏感部门和行业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

  (九)建设低碳社会

  全社会的低碳意识与共同参与是本市实现低碳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强大推动力。本市将进一步强化宣传、加大节能低碳产品技术推广力度,并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低碳试点,引导和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节能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强化绿色低碳消费观念。综合运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共享式消费等节能低碳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和带动企业向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升级。

  (2)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结合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主题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节能低碳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低碳出行、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垃圾分类回收、认养认种“低碳林”等节能减碳家庭行动。面向公众传播与普及节能减排科普知识,组织编写节能、降碳等方面的科普宣讲材料,编辑制作科普小册子、挂图等。组织相关机构提供碳排放计算器、节能低碳潜力诊断、节能产品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和个人采取节能低碳行动。

  专栏2 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在不降低现有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减少碳排放的行为。

  衣:减少购买服装的频率;选购环保面料;旧衣翻新,转赠他人;衣服自然晾干。

  食:按需点餐,剩菜打包;增加素食;多吃季节性食品。

  住: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使用竹制家具;选用节能灯具;选购节能家用电器;夏季空调温度调高一度,鼓励使用电风扇。

  行:减少使用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选购节能环保型车辆;少乘电梯,尽量步行,多使用自行车。

  用:重复使用教科书;纸张双面利用;电子书刊代替印刷书刊。

  2.建立低碳标识认证制度,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

  结合本市实际,选择典型产品,探索实施低碳认证和标识制度,积极培育和扶持低碳认证服务市场。继续加大节能低碳产品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节能低碳产品的认可度和市场份额。

  (1)建立低碳产品标准和标识认证制度。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和标识认证制度,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国内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选择部分行业和产品开展低碳标识认证试点,引导和培育相关服务市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