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指导监督重点行业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加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石油石化、电力、天然气、先进制造、水利枢纽、环境保护、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以及其他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领域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加强密码支撑能力建设,推进密码保护工作,普及数字证书应用,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加快全省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容灾备份、应急指挥与协同处置、保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资源整合与信息通报,健全省、市两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应急保障协同、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网络监测、技术管控能力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完善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专业指导和效能评估。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强自主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产业化,加快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培育信息安全咨询、测评、认证、评估和工程实施等服务业发展,提高全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
(二)重要工程
经济信息化领域:
1.两化融合应用示范工程
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以市、县(市)域和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等为主体,培育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以各级、各类专业园区、产业基地为主体,培育两化融合示范基地、服务产业示范园;以企业为主体,创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以农村乡镇、行政村及其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创建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探索建立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加强区域、行业、企业和社会领域两化融合绩效评估,形成以点带面、分层示范、全面推进的格局。
2.传统产业与主导产业智能改造工程
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科技支撑行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物流、服务等各环节的全面应用,推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实现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支撑业务流程优化,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模式转变。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推动信息化由单个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重点加强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智能改造,在纺织行业重点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行业特点的虚拟化、数字化设计技术,开发设计资源数据库,发展面向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专业市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冶金行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原材料生产工艺融合嫁接,提升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实时监测、故障预警与诊断等技术,提升环保和安全检测水平,实现绿色清洁安全生产;在轻工行业重点提升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提高智能化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能力,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建材行业重点开发与工艺、设备等有关的高端工业应用软件,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支持企业在研发、配料、环境控制等环节上的智能化。
大力提升主导产业智能化水平,在装备制造产业加快突破智能数控系统、高精度与高稳定传感器、关键功能器件、网络化系统集成等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精密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专用装备、智能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化装备产品,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从根本上提高装备制造的精度和工艺水平,推动实现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单一型向服务型转变;在石油化工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促进产销运作体系向数字化研发设计和现代化销售服务延伸,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节能治污水平、产业精细化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能力,加快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积极培育服务型制造企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业务流程外包等增值服务,提高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集成、工程总承包转变,面向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发展,建设一批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自主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资源能源信息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制定行业两化融合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普及。鼓励、支持面向全行业的管理、技术和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沿海产业带、沿沪宁线产业带、沿江产业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临港产业、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升级改造。
3.信息化助推节能减排工程
推动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系统。加快对传统产业中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促进节能增效和安全、清洁生产。以钢铁、建材、化工等流程工业为重点,建设和改造完善一批能源管理中心,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实施集中扁平化管理,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促进信息技术与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存技术等的集成融合和产品创新。大力推广基于节能减排的设计、生产制造、认证、测试、专业维护、保养、回收再利用、咨询和培训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
4.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集中采购和集中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加强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向金融、物流等环节延伸;积极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向涵盖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流程服务方向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企业品牌、销售渠道、客户资源、供应链管理、远程服务等资源要素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实体服务平台的融合,促进企业销售模式转型。积极扶持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推动由信息发布向网上交易、价格指导等综合服务拓展,由产品销售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分销延伸,由提供网上服务向网上、网下互动服务发展。
鼓励开发应用基于网络金融支付平台、市民卡、手机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消费支付方式。积极开展移动商务应用示范,深化在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家庭消费等领域应用,推动形成完整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鼓励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推动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电子商务秩序。
专栏10 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
|
电子商务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涉及货物电子贸易和服务、在线数据传递、电子资金划拨、电子证券交易、电子货运单证、商业拍卖、合作设计和工程、在线资料、公共产品获取等多方面活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空间。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客户能以非常简捷的方式完成过去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大大提高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电子商务一般可分为三种模式:
企业对企业(B2B),如阿里巴巴、慧聪、中国制造网等;
企业对消费者(B2C),如亚马逊、当当、京东商城、红孩子等;
消费者对消费者(C2C),如淘宝、拍拍、易趣、百度有啊等。
移动商务由电子商务(E-Commerce)概念衍生,指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并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一种电子商务新模式,是移动通信、个人电脑与互联网融合的最新信息化成果,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容易定制。根据与商业活动相关的通信主体,移动商务可以分成两大类:
商业组织到移动用户(B2M),如移动营销(M-marketing)、移动客户服务(M-customer service)、移动办公自动化(M-OA)、移动客户关系管理(M-CRM)等,是人与组织或人与人之间的通讯;
设备到设备(M2M),如移动物流管理(M-logistic management)、移动支付(M-POS)、移动监控(M-monitoring)等,是机器设备间的自动通讯。
移动商务行业应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演进,一些新型的无线应用将应运而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将全面崛起,逐步迈进一个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的移动信息化社会。
|
5.信息化“兴农惠民”工程
大力开展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在设施生产和大田生产中推广应用精确农业技术,建设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区,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加强物联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积极发展感知农业。继续加强国家级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新技术支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围绕重点农产品,扶持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形成若干个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一批重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旅游休闲业信息化。
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并举,引导各方力量,着力构建较完善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推动以省、市、县域为主体,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各类专业化信息资源服务共享平台,依托县级平台建立乡镇、村级应用平台。按照“五个一”(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的要求,全面推进乡镇、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充分利用乡镇、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基层业务融合,提供综合管理和服务。鼓励、支持相关企业面向农村开发推广实用、价廉的信息终端,实行优惠的资费政策,大力提高农村地区信息终端普及率。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农村“三屏”(电视屏、电脑屏、电话屏)合一,积极支持技术适用、功能完备、服务多元的家用信息终端研发与产业化。集成利用农村干部学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推广普及信息技术应用。
政府信息化领域:
6.政府主要业务深化应用工程
统筹规划和建设省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推进“金宏工程”建设,重点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公共安全、流动人口、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监督、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卫生、民政、农业、进出口、统计调查等重要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新要求,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舆情分析,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和处置机制,确保社会信息采集、综合研判和应对处置快捷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信访工作方式,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门户网站前台服务与后台业务协同工作机制,实现网站和主要业务一体化运行,积极推进政府网站群建设。规范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鼓励建立统一的政府服务呼叫中心。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移”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基层电子政务集中统一开发和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以三网融合为契机,丰富公共服务提供手段,推进终端服务多样化,实现计算机、电话、手机、数字电视、信息亭等各类终端的融合应用服务。
7.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化工程
巩固、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成果,逐步统一行政权力事项名称、编码、执法规范和行政处罚标准。建立政府对部门、部门内部两级权力运行网上监控体系。推行跨地区、跨部门联动监管及部门内部联动监管,充分利用各级监管资源增强监管合力。研究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批服务制度和流程,推行一门受理、一表填报、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加强对网上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普遍开展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