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发展,全面实现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坚持统筹规划、深化应用,全面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发展环境,着力提高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在全国率先建成信息化科学发展示范区、率先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6 信息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社会”一词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上世纪末,信息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继工业社会之后的更高发展阶段,已成为世界共识。信息社会是人类世界、信息世界(Cyber Space)和物理世界高度融合的三元协同世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社会战略资源,信息处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成为社会主导行业;数字鸿沟已基本消除,每个公民都有足够的信息资源保障。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将成为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的关键因素,成为像今天用电一样的“不可见技术”。绝大多数人会用电脑,几乎人人都有信息终端,几乎所有需要联网的设备都是信息终端;信息服务有可靠保证,通信成本极低,用户可像切换电视频道那样自由切换厂商;网络通信无所不在,信息处理能力几乎不受限制,信息系统可信;机器善解人意,人机交互和谐,电脑网络能不断自我进化,出现社会智能的涌现现象。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原则。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社会管理信息化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整体水平。
  共享协同原则。按照整体协同的理念组织规划信息资源、统筹部署应用系统,支持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推动建设管理集约化、应用系统平台化、资源利用社会化。
  应用驱动原则。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成效为主导,坚持需求导向、以用促建,围绕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中的重点环节、关键业务、核心需求、重大应用,深入开展需求分析,合理确定建设任务,科学量化效能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提高投资效益,走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融合创新原则。以智能发展为方向,推动智能工具和装备在经济领域生产、管理、流通、服务各环节,在政府和社会领域管理、服务各环节的创新应用、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合。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应用和产业的良性互动。
  惠民优先原则。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面向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公平、便捷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使全体人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安全可控原则。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83,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新突破;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环境不断健全;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民信息素质普遍提高,力争把江苏建成全国信息化科学发展先行区。
  1.经济信息化目标
  工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集成化、商务电子化取得新突破,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达到40%,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和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均达到60%以上。流通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5%。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00亿元,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应用成效显著,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各领域两化融合示范应用载体建设全面推进。
  2.政府信息化目标
  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70%以上,跨部门主要业务协同办理率达到50%以上,县级以上行政权力全面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广泛推行;建成省级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基础信息资源实现普遍共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重要信息系统核心数据基本实现灾难备份;机关门户网站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公务人员信息化培训基本实现全覆盖。
  3.文化信息化目标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内容、游戏、动漫产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形态多样的产业集群;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基层服务点全覆盖;互联网文化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网络文化日益繁荣。
  4.社会信息化目标
  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信息化覆盖所有人口,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基本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基于健康档案的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95%以上的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基本普及无线宽带上网,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达到9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一卡通”,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4900万人。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省辖市全部建成运行信息平台并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民政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信息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5.信息基础设施目标
  全省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水平,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网络基本建成。在全国率先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沿江无线宽带城市群建成,市、县城区中的热点地区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农村地区建成先进适用信息网络,行政村和自然村光纤通达率均达到100%。宽带用户达到2000万户,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80%;城市、乡镇、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20M、12M比特每秒(Mb/s);计算机普及率达到70台/百人,电话普及率达到144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4部/百人)。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完成,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基本覆盖全省的地面数字电视网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建成。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初见成效。
  6.电子信息产业目标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软件出口超过120亿美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通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达到30%,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7.信息安全目标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普遍建立,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逐步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提升;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密码应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证书广泛应用,发证数达到200万张以上,网络信任体系基本建立;省、市两级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全面建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容灾备份中心保障能力基本满足省级重要信息系统容灾需求。
  三、重点任务和重要工程
  (一)重点任务
  1.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围绕产品生命周期,推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及其全流程集成,实现供应链协同。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新兴产业倍增。重视企业产品的信息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信息化含量。加强两化融合示范应用载体和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融合服务、评估监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区域、产业、企业、项目等不同层面的深度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产业链完善、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中小企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环节信息技术应用,加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的研发工具、智能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以行业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提高网络化协作配套能力。发展完善面向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聚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基于云计算技术、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质量管理、监理检测、运行维护等第三方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领域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支持和培育第三方建设面向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共享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市场。积极探索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物流业的融合创新,促进运输、仓储、快递等物流资源共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基地,实现产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完善行业性、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加强跨行业物流信息共享。深化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协同,鼓励发展物流服务外包,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加大金融信息化力度,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金融业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市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与“三农”的金融信息化步伐,提高金融普遍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旅游、商贸、宾馆、餐饮、房产、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推进电视商务、移动商务应用。积极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优化服务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地理信息、农作物模型、遥感监测、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积极发展精确农业、感知农业;鼓励、支持苏北地区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改进信息服务应用和推广方式,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统筹建设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围绕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积极探索农村三网融合有效模式。

专栏7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农林牧渔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方式进行改造,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向现代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信息化的统称,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农村基层电子政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人口、文化等各社会领域信息化等。

农村信息化对于加强农村资源合理利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加快农产品流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从而切实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