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全省拥有1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4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12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5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形成了沿沪宁线信息产业密集带,其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80%,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已形成软件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45家、超10亿元企业49家、超50亿元企业5家,有21家企业成为全国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2家企业上市。信息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10年底,信息技术领域累计发明专利申请量23611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8.8%,申请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前列。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省、市两级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党政机关保密检查、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提升。建成了省级电子政务内网监管、信息安全攻防实验室、容灾备份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基本形成。网络信任体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数字证书应用推广迅速,累计发证数超过90万张,应用规模居全国前列。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迅速,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有序推进,企业数量、产品种类、销售额居全国前列。公务人员信息安全和保密培训普遍开展,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地方信息化发展各具特色。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建设、扬州国家信息化试点等成效明显。苏州IP融合通信产业基地建设、徐州大企业两化融合和以“感知矿山”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常州和淮安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管理、南通船舶海工产业信息技术转型升级、盐城汽车电子发展、镇江市民卡创新应用、泰州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连云港“大通关”电子口岸建设、宿迁重点骨干企业两化融合应用示范等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全国政府网站年度绩效评估中,多个市、县政府网站持续位居前列。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各展所长、精彩纷呈。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地方工作机构和职能得到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已于2007年7月1日施行,《江苏省信息化条例》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实施意见、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意见、省级机关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批法规政策,在地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两化融合示范等方面建立了一批地方标准、应用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日益广泛。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全省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信息化管理体制、推进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还不健全;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共享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还较普遍;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社会领域、城乡社区和农村信息化亟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互联网治理任务艰巨;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重视和信息化普及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已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和社会转型的关键要素。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成为推动经济变革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互联网已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平台,网络空间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碰撞、战略资源争夺、政治军事较量的重要舞台。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电网、交通、科研等战略性基础设施智能化已成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促进健康运行的关键支撑。电子政务进入资源整合、深化应用新阶段,成为世界各国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推进政府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家庭服务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正在引导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和共同任务。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创新、融合、转型为特征的信息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战略部署的重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重新谋划国家信息化发展蓝图,将信息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国家战略思维,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谋求重塑国家信息优势。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信息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契机,推动信息化应用和普及,力图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后发优势,与发达国家共享信息化带来的实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医疗社保改革、教育水平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和升级等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信息化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追赶与竞争将更加激烈,围绕网络空间的信息获取、利用、控制的斗争将成为国家主权利益争夺的新焦点。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关系更加密切。

专栏3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与目标

美国:先后推出了国家宽带计划、智能电网建设、再工业化等国家战略,提出了“智慧地球”新理念;

德国:提出了“数字德国2015”目标,重点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生产各阶段融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旨在提高国际竞争力;

英国:率先提出了“数字英国”计划,并列为“建设英国未来”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加拿大:正在制定“数字加拿大经济战略”,以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欧盟:颁布了“欧洲数字行动”计划,作为欧盟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7项重要计划之一;

日本: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目标;

韩国:发布了“IT融合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成为世界五大IT融合强国目标。



专栏4 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导“十二五”

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相关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

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对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提出了纲领性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年),把“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列入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提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用5-10年时间,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将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建成区域性信息港;《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2010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把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列入了2020年发展目标;《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1年),把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在完善已有政策基础上提出了七类专项支持政策。

国家各相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围绕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先后研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行动纲要和政策措施。


  “十二五”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选择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重要基础支撑。根据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发展阶段新变化,结合江苏资源秉赋和产业特点,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作为全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提升传统服务业实力、优化服务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要素功能,努力走符合我省实际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路。《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并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专栏5 信息化与两化融合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词从“工业化”演用而来。最早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1963)中首先提出。经过几十年发展,信息化这一概念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使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知识社会》一书中提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进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我国《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根据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可以将其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信息化;信息化的支撑要素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安全5个方面。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简称,源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炼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信息化自然演进的社会发展基础尚未完全形成。鉴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经引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并对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党中央作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这是基于我国国情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选择。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以生产力形式渗透工业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过程,并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前,经济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是两化融合的重点,但就其本质而言,两化融合是两种社会发展进程的融合。


  目前,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700美元,在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现实条件下,要避免出现“中等收入陷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事关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未来5年,是江苏经济社会结构面临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转型加速,公共需求更趋强烈、利益诉求更趋多元,人民群众对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民政、公共安全以及城乡社区建设等各领域的现实需求更加迫切,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透明、高效、便捷、均等的要求日益提高,客观上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协调发展,努力缩小不同地区、领域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距,使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二、总体思路和原则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