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水平,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旅游和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努力形成以高新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以经开区、渭北工业产业聚集区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功能区,以曲江新区、临潼、周至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功能区,以中心城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沣东新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以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为核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区。
建设生态人文家园。切实保护秦岭,加快整治渭河。形成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为核心,以14个国家、省、市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秦岭保护体系,形成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的城市生态水系,形成“三环八带十廊道”的城市绿化体系,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打造西安文化品牌。保护好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全面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把西安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向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转移、土地向园区和经营大户转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转移,努力实现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和推进改革五个方面的统筹,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发展的制度,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形成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把改革开放实践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支持好、发挥好,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把西安建设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大力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和高等教育等资源优势,加快体系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和人才开发,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人才高地。
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人口等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管理网络,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全市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十大重点工程,建成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
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将实现综合经济实力的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大提升,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工作中要紧紧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张蓝图干到底。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发展,西安已经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实际、体现人民意愿的发展之路。我们要始终坚持既定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秉承历届政府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好作风、好传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扎扎实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努力把市委、市政府的规划蓝图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一件一件地变为现实。
两块短板求突破。工业不大不强、农村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两块短板。我们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军民产业融合,力求工业发展的新突破。我们还要全面谋划县域经济新一轮大发展,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转移,把财政新增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惠及到农村,力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