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灾害体基本特征
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共有五种,分别为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2011年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共18个,规模属中、小型,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灾的基本情况祥见附表(2011年县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表2-1、2-2)。
(二)监测方案
根据地质灾害体所在的位置、威胁的对象及危害程度,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确定地质灾害监测队伍和人员,就近确定专职监测人员为监测责任人。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体,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如滑坡体采用坡体埋桩法,对横跨建筑物的裂缝采用贴片法、埋钉法、上漆法等方法监测滑坡体的动态变化。其它地质灾害点进行人工巡视监测,但仍需设桩、砂浆贴片和圈定标志,对滑坡、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中地面裂缝、建筑物裂缝进行监测,并结合监测灾害体内微地貌、地表植被、陷坑、地下水等微细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10-30天一次,雨季需加密观测,若有明显变形,要24小时轮班监测。泥石流沟要监测雨情、泥位、水位和上游沟谷松散固体物质活动迹象及两岸崩塌、滑坡、裂缝、裂缝发展变化情况等。
(三)应急方案
报警人一般为地质灾害体的监测人(责任人),报警方法及信号因地而异,事先应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一般利用比较醒目的、善于辨认的通讯工具及警报器材发出信号,及时向居民发出地质灾害预报,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理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人员撤离路线因灾害体所处的位置不同,选取的位置也不同,一般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应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避免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不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方案详见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表3-1-3-18。
(四)防治方案
1.群测群防。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体系由县、乡镇、村三级网络和群测群防点,以及相关的信息传输渠道和必要的管理制度组成,针对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情况实施群测群防工作。
2.搬迁避让。部分村寨自然环境条件较恶劣,地形坡度较大,经济欠发达,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及投资均较大,对地质灾害的危害应主要采取避让方式。一是工程建设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住于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时,应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于治理难度大或投资大的不稳定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一般采取搬迁避让的方式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3.工程治理。为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按照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对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防治工程。防治工程应针对灾害的具体控制及诱发因素选择不同的方法,分清主次,对症治理;要强调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重视科学依据,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项目需进行方案比较和可行性论证,力争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治理效果,并对治理工程进行长期观察和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