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通过蓝色硅谷建设,提高海洋科技研发和海洋高技术企业培育能力,不断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输出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引擎。
--青岛滨海科技新城。统筹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标志性建筑,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城市功能,把蓝色硅谷打造成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生态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城。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蓝色硅谷建设初现形象。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基本建成,引进培育一批技术研发机构,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由2010年的不足3%力争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在2010年488件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20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
--人才集聚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加快集聚海洋高端人才,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10年的4000人左右,增加到8000人左右,基本建成海洋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战略高地。
--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建成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打造自主品牌,培育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孵化的中小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330家,增加到600家。
--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基本形成。在投融资、人才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开放合作、运行管理等方面,建立起服务效率高、示范意义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风险投资机构由2010年的20家左右,增加到200家。
到2020年,蓝色硅谷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成果孵化和产业化、产业培育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使青岛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和人才集聚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中心,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原则,蓝色硅谷实施“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海域全部,规划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万人。“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崂山区范围内规划陆域面积70平方公里。“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规划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在功能上“区、带、园”有机对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核心区布局
核心区东临鳌山湾,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鳌山卫和温泉两镇陆域总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具有集聚高端海洋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服务,建设蓝色硅谷的良好条件。重点实现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两大主体功能。
--科技孵化和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落户,支持青岛市内海洋科研机构向核心区集聚。集中布局海洋科研、教育、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平台项目,培养引进海洋高层次人才,开展海洋尖端技术、实用技术研发,打造蓝色硅谷的智慧中枢、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在现有基础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布局政务服务区、金融商务区、居住区,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度假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蓝色硅谷做好政务、商务和生活服务配套。
(三)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
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建设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崂山区范围内规划陆域面积70平方公里。沿滨海大道集中布局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服务平台。重点抓好崂山科技城和土寨河成果孵化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