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重点研究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出生缺陷、终末期肝病和肾病等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损失劳动力资源的重大疾病的早期预测、早期诊断的相关技术,如功能与影像相结合的诊断技术、血液蛋白质表达综合谱图(包括其他化学成分)分析技术等早期诊断技术;系统研究疾病相关基因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寻找疾病的早期干预(环境、生物、药物、行为、心理等)方法,建立重大疾病高通量、多层次、快速分析技术平台,将疾病的控制战略前移,即把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重点落实在疾病发生之前。
3、加强医药生物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医学科学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迅速更新和完善其本身的内容,尤其是基础医学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随着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批以研究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为核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技术和研究方法为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目前以基因重组、RNA干扰、干细胞和分子靶向等技术为主体的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因此,大力开展相关生物医学高新技术研究对提高我省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4、促进社区医疗卫生及健康。我国“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围绕城乡社区常见病、慢性病和地方病开展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是实现这一战略性目标的策略性举措。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力量较强单位的科技辐射作用,研究适宜的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制与模式,搭建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的医学高技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支持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民健康与疾病监测网络,预测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对健康恶化趋势提出预警,研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营造全民健康的科技环境,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5、推进健康产业及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重点加强自主创新药物研究和新药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有效控制我国医疗费用增长创造必要条件。在相关科学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工程化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突出个体化医疗技术和装备,医学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生物微系统技术、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以及重大疾病的急救、治疗和康复的创新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适合社区和家庭治疗及康复的适用技术和装备,为实现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保障国民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6、加强卫生科技平台建设和支撑条件建设。围绕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研究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医学卫生公共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设工程实验室,进一步加大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推动省级实验室建成国家级实验室。重点抓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把各级医学重点实验室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努力打造覆盖面广、学科齐全、功能完善、适应科技创新的医学重点实验室网络。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科技资金。各地区、各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不断增加卫生科技投入,要把抓好重点学科、领先学科建设放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
(二) 主要任务
1、建立广东地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预警系统和网络监测平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建立常规病原体的资源库、基础数据库和相应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基础研究,提高疾病的预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创建快速、可靠的病原体快速检测的新技术,提高对传染病的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构建传染病预警系统和网络监测实验室,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和防控提供基础支撑。
2、开展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研究。充分利用我省临床资源优势和前期研究成果,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终末期肝病和肾病等重大疾病,建立涵盖分子诊断、分子病理、分子影像的疾病分子分型立体诊断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疾病靶向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建立、修订及完善疾病分子分型标准体系和个体化治疗标准原则,提高我省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