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塑造工程
1.编制工作规划。组织专业力量编制“舞动汉风”中长期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项目安排、时间进度和重点举措,实施年度行动计划,深入打造汉文化品牌。
2.编创“汉之赋”系列文艺作品。①深入挖掘“秋风戏马”、“十面埋伏”、“霸王别姬”、“解忧出塞”、“髙祖还乡”等历史典故,创作反映汉代恢宏历史、民俗风情的汉风大戏百乐舞《汉风总唱》;②拍摄影视剧《汉帝刘邦》、《解忧公主》等;③创作唱响徐州市歌;④创新改良柳琴戏、徐州琴书等地方剧种,积极组织异地巡演,加大汉文化宣传力度。
3.实施“汉之源”文化传承行动。①挖掘两汉哲学思想文化精髓,加强汉文化理论研究,发挥教化功能,编辑出版汉文化系列普及读物,开展汉礼等汉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推动汉文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②与中国文联合作,加强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活化与解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各类文化产品;③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徐州分院,组织“大风起兮”徐州书画境内外巡展。
4.开展“汉之韵”城市形象推介活动。①把汉风元素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之中,制作城市形象宣传片,彰显汉韵悠长的城市文化特质;②提升“汉韵佳人”评选活动影响力,打造“美丽之都、模特之城”品牌,展示徐州城市风尚魅力;③结合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组织具有汉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汉风武魂”徐州传统武术文化节、“楚河汉风”象棋大师对弈真人秀,开展寻找“当代彭祖”--全市百位健康老人评选活动。
(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工程
1.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实施办法》和《“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壮大淮海经济区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徐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68产业园、老东门时尚街区、中华老字号街区、徐州动漫影视基地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突出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打造全市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文化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和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大平台。扶持壮大30家重点文化企业,开发系列特色文化产品。鼓励境外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来徐投资建立文化企业,力争到2015年培育2-3个百亿元级文化行业、10个以上十亿元级文化企业。
2.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数字文化、演艺娱乐、文艺服务、出版印刷、文博展销等产业,扶持壮大书法美术、模特演艺、艺术培训等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支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与信息、物流、商贸交融渗透,丰富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图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产品、动漫游戏、书法美术、民间收藏品、工艺品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组建文化产权交易机构,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提升精品文化消费供给,拓展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