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防灾减灾基础研究。通过对自然灾害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入研究各灾种之间、灾害与生态环境、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增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水平,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为预测预报预防能力。加强灾害综合评估方法体系研究,科学合理地区分不同灾种的灾度指标和分级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以灾害强度、影响范围、受灾地区人口和经济水平等为评估因子的综合灾害评估模式,建成完备的覆盖灾前预评估、灾时跟踪评估和灾后损失评估的灾害评估系统。建设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推动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立足我省防灾减灾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和吸收科技前沿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成果,推动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集成应用。强化科研交流与协作,注重科研与防灾减灾事业的结合,特别是加快推进防灾减灾部门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的项目合作,搭建我省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防灾减灾研究平台,开展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等相关课题的联合攻关。鼓励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团体积极参与减灾科研与学术交流,全面提升防灾减灾事业科技内涵,优化我省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增加减灾科研资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强防灾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减灾领域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相关研究机构,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深入开展防灾减灾重大科技项目研究。针对当前和今后全省灾害频发易发特点,开展灾害防治基础性、应用性课题研究。组织实施综合减灾备灾、气象灾害应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震安保服务等一系列减灾科技工程,提高灾害管理科技水平,强化综合减灾能力。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等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集成与应用,推动减灾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配合“十二五”时期国家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后续工程建设,着力加强卫星减灾应用研究,以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应用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在我省防灾减灾领域内的数据业务化应用和发展,全面建成具有“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技术保障体系。
(六)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定期组织举办全省领导干部减灾管理研讨班,不断提高全省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城区要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
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文化素养。结合“国际减灾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内容,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设立防灾减灾学科和专业,开展防灾减灾人才专业教育。社区要利用现有图书馆、文化站、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设置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专栏,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不定期组织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灾害能力。
(七)加强城乡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推进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城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大力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经济核心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或改造城市应急公共基础设施和避难场所。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救助等政策,继续在全省城乡开展减灾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城乡民居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八)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