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环境质量长观站,依托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在151建设1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购置空气自动监测设备、便携式计算机等设备。
建立综合性大气环境观测塔,主要采取实时在线观测和针对性样品采集方式监测大气环境变化,针对青海湖流域内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点源污染源监测和大气各个要素观测(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酸雨、地温、蒸发、日照、辐射等),开展降水与降尘量及其理化性质等观测。并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目的和强度样品采集对其进行物理化学分析,解析影响大气变化因子,获得大气环境质量长期变化趋势。
配合“生态立省”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国家旅游局相关标准已经颁布,需要按照标准在规划、申报和工作协调方面尽早启动。按照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理想目标,积极争取各方力量,扎实推进申遗工作。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为改善旅游环境,实施二郎剑片区、仙女湾片区、鸟岛片区、沙岛金沙湾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环湖六个门禁建设,移动酒店建设,青海湖自助游服务站建设,景区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建设,青海湖维稳指挥中心建设,环湖公路沿线客运站建设,青海湖自然博物馆,景区新能源利用,青海湖航运二期工程、二郎剑客运码头、搜救基地、航运码头建设以及二郎剑片区观海休息亭、观景平台、观海阁、藏式走廊、转经廊、牧家风情体验、二郎剑码头外观美化、新建转经廊及藏式走廊、观海酒店、国际会展中心、观海山庄、藏居风情小镇、访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鸟岛景区八宝广场、锅庄广场、观鸟房、百鸟廊、帐篷营地,沙岛景区汽车营地、空中观光,金沙湾景区停车场、观景亭、水上运动,青海湖生态探险等项目,进一步加快规划落地步伐,提高旅游设施条件,实现预期经济目标。加强青海湖景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置设施建设。
(三)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牧民致富
始终把景区利益、地方利益、群众利益统一起来的考虑,积极推进景乡共建,将青海湖景区“牧民新村”和“牧家乐”旅游建设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并切实解决环湖地区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景区不断趋于和谐繁荣,建议在这方面还可以再加大篇幅,尝试在林权改革、农地入股等新政策框架下,提出更加实际、更多可以操作的旅游惠民措施。
(四)加快推进“数字青海湖”建设
推进青海湖景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业务应用系统为纽带,以数据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为核心,整合景区管理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景区在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管理、游览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游客安全保障、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逐步配备和完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安全设备、机房及配套等设施建立结构合理、覆盖面广、容量充足、性能稳定的基础网络体系,建立统一数据中心,整合信息资源,统一数据标准,加强应用体系建设,全部或有选择地建设视频监控(包括海事视频监控)、应急救援、车辆运行监控调度、人员巡检监控调度、资源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管理、景区门禁票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多媒体展示、职工培训等应用系统。
(五)加强文化青海湖建设和旅游新产品建设
加强“文化青海湖”的建设,努力培育独特的青海湖文化和旅游品牌。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一些精品度假酒店或高品质的汽车营地项目;要抓住夏季避暑和会议市场发展大势,在青海湖适度发展相应的旅游产品;要考虑旅游地产蓬勃发展的大势,适度考虑“大青海湖”的构建,在青海湖的外围考虑发展一些旅游地产项目;要依据部分市场追求深度体验的时代背景,在青海湖适度配置深度体验性旅游产品,如自驾车配套服务产品、生态休闲运动、会所俱乐部等。
加快旅游产业建设类项目,如滨湖旅游度假、康体娱乐中心、商务会展中心、游艇基地等;旅游综合体(RBD)项目,尤其是旅游地产项目等;文化休闲建设项目,主要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再现项目,包括宗教旅游基地建设;牧村旅游富民项目,包括生态牧村开发、生态牧场培育、牧业示范区建设等。
大力发展具有青海湖特色民族演艺娱乐事业。加强民族演艺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旅游文化演出市场,以民族文化、民俗演艺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青海湖地区原生态民族文化优势,打造国内一流、观赏性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的大型文化演艺品牌,创作舞台文艺精品,引导演艺娱乐业向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六)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