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探索建立流动人口集宿化管理机制。围绕全县产业布局调整,按照流动人口变动趋势,积极探索在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和流动人口分布密集区域,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管理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点),实行流动人口“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提高集中服务管理效能。
(九)建立和完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机制
1、改进和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建立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无缝衔接”机制、有效安置机制、社会帮扶机制,为其顺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坚持对出狱出所人员必接必送,落实法制教育、技能培训、过渡性就业安置等措施。管好用好省财政对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出所接送及过渡性安置补贴。司法局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与各乡镇、各单位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严格管理,认真抓好过渡性安置基地的落实,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落实帮教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达到80%以上,衔接管控率达到100%。
2、着力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进一步健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制度。依托警综信息平台,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的教育矫治,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完善经费保障和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
3、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持续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不在学或无职业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帮教管理。探索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加强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管理。
4、进一步优化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建立完善精神病人防治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增加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和治疗信息库,逐人制定救治、服务、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县民政局对具有肇事肇祸行为倾向的精神病人,在加强救助的同时,要实行全员免费救治,防止其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5、加强对其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发挥禁毒社会组织和自强服务社的作用,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戒毒、帮教,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自愿戒毒、社区康复和药物维持治疗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乡镇(街道)、村 (社区)、学校无毒创建工作覆盖率达100%、达标率达80%以上。大力实施对“法轮功”顽固分子的“教育转化工程”,加大攻坚力度,不断提高转化率和巩固率。对有现实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加强应急应变措施,及时处置不正常动态。对心理和行为偏执、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人员及时建立心理干预机制,疏导不良情绪、化解心理危机、培养健康心态。加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工作,建立健全流浪儿童救助和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十)建立健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
加快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群众组织,指导和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建立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环境,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和企业内部安全稳定。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大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管理,保证正常交往与合作,从严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对敌对势力利用境外非政府组织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的要依法打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