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最大短板,我县现有耕地总面积130万亩,现有水浇地面积25万亩左右,人均0.56亩水浇地。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高效农田比例低,灌溉水源保证率低,田间工程配套差、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人均灌溉面积小而不均,遇特大干旱、持续干旱、季节性干旱都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发展设施农业刻不容缓。
我县地处山区,居住分散,地形复杂,自实施人饮工程以来,我县已解决14万人饮水问题。但由于近几年持续干旱,地下水位下降严重,饮水不安全反弹现象严重,动态变化大,而且呈增加趋势。目前,全县还有14.6万人(其中2.2万农村学校师生)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户户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工作。
(三)防洪能力较低,山洪地质区灾害频发
经过多年治理,我县建成了初级防洪工程体系,伊逊河县城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但其他河道及支流尚未进行系统治理,农村河道防洪标准低,大部分村庄没有防洪设施,存在防洪安全隐患。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和财产将进一步向重点防洪保护区和县城聚集,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和风险程度也将同步增长。因此,防洪建设将是未来水利建设的重点。
(四)城镇供、排水保障能力差,不能适应城镇发展
县城供水管网严重老化,跑冒滴漏严重,排水管网容量不足,雨洪分流等问题亟待解决。工业园区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明显滞后。加快县城新水源地、水厂、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快管网改造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是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整体较好,局部破坏加剧
我县地处坝上高原和燕山余脉的丘陵区,由于地形复杂,表土浅薄,沙化较重,水、旱、风、沙灾害频繁,生态非常脆弱,尚有水土流失面积40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多年来我县实施造林、种草、基本农田建设、封禁、沟道治理、坝系拦蓄、山、水、田、林、路综合建设,使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提高,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整体生态环境较好,但是砂、矿开发、风电开发及各类生产建设项目造成地貌破坏、植被被毁、水体污染,河床淤积等问题对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较大,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特别是沙带控制、沟道整治、各类矿山复垦披绿和地貌恢复十分迫切而且任务艰巨。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