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依托东方明珠、外滩、大剧院以及世博园区的一轴四馆等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世界范围的观光游客,形成具有世界品牌影响力的、富于时尚、持久经典的城市标杆,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世界级观光旅游目的地。
国际都市时尚购物旅游目的地。积极打造世界时尚品牌云集、新兴业态完备、支付环境便捷、购物环境高雅、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世界级购物中心,成为国际购物天堂,使购物游成为上海旅游的核心品牌之一。
国际都市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抓住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契机,继续将商务会展旅游作为最重要的增长点,结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会展设施的不断完善、会展品牌日益突出的优势,努力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
国际都市文化娱乐旅游目的地。依托世博园区的顶级文化设施和迪士尼主题文化娱乐区域,充分利用文化节庆活动,推介以京昆、民乐、杂技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突出、功能完备、品质高雅、配套完善的文化娱乐度假区。
国际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推进本市乡村旅游要素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旅游设施建设及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上海郊区建设成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
国际都市旅游集散地。依托虹桥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京沪高速铁路、崇明崇启大桥、上海吴淞口邮轮组合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换乘便捷、衔接顺畅、集散快速的国际都市旅游集散地。
2.产业定位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产业定位是:上海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体为:
推动上海发展转型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投资、出口具有全方位的拉动效应,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途径。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上海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互动交流,是上海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大旅游产业将成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势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面广、带动性强的优势,以扩大旅游消费为重点,坚持走科技驱动、创意驱动和品牌驱动的发展道路,成为整合旅游资源、促进行业融合、持续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
支持民生改善的主导性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旅游、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以人为本得到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标志,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要发展成为充分吸纳就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市民生活水平的民生性主导产业。
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要不断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要求,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和素质,成为上海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示范产业。
3.主要指标
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稳步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具体包含:
总量规模指标。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100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2.4亿人次,年均增长2.3%。入境游客人数达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达450万人次,年均增长3.5%。
功能能级指标。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8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国内游客人均停留天数超过4天、国内游客平均花费1875元、入境游客人均停留天数超过3天、入境游客人均花费850美元;新增A级景区(点)20个、新增星级饭店和精品酒店100家左右;邮轮码头达2个、苏州河游船码头达10个以上、房车基地示范点1个、乡村旅游景区(点)达200个、工业旅游景区(点)达300个、科普旅游点达60个。
社会效益指标。旅游就业50万人,城乡居民年均出游4次左右,旅游咨询点60个、旅游集散站10个。
(具体指标见附件。)
三、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的空间布局要充分体现旅游功能集聚,业态亮点塑造,区县旅游特色,资源整合与区域联动,凸显上海著名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并推动重点领域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构筑都市旅游新空间
要整合优化存量资源,打造新兴旅游集聚区域,将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相结合,至“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的“一圈、四区、三带、一岛”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图2 旅游业“一圈、四区、三带、一岛”发展格局(略)
1.构建“都市旅游中心圈”
都市旅游中心圈包括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静安、浦东(外环内)等中心区的区域范围,与中心城区重合。
都市旅游中心圈依托本市中心城区各类优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打造集都市观光、美食购物、娱乐休憩、商务会展等于一体的都市旅游服务功能区,成为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时尚购物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文化娱乐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功能承载区。
徐汇区以打造徐家汇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以商务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为重点,提升发展质量,优化旅游环境,发掘旅游服务民生举措,重点构建龙华民俗文化旅游区、徐家汇综合商务旅游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滨江生态休闲旅游带等四大重点产业功能区。
长宁区以打造东虹桥会展商贸旅游高地为重点,基本形成以时尚为主线的融商务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在线旅游、创意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中山公园复合型游憩商业区、新虹桥商务会展旅游区、临空商旅服务总部区以及苏州河水上旅游线和虹桥路-新华路陆上旅游线,构建 “三区、两线、多亮点”的旅游发展格局。
普陀区以苏州河水上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水上休闲旅游、近代工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形成以苏州河十八湾为主轴的“一河(苏州河十八湾)两圈(中环商业旅游圈、曹杨民俗旅游圈)”发展格局。
闸北区重点结合不夜城及苏州河沿岸的开发,打造以苏州河为地标的时尚商务旅游休闲区,同时,加快水上旅游、商务旅游、文化旅游发展,逐步形成南部精品、中部时尚、北部人文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虹口区以多伦路经典上海旅游区、提篮桥异国风情旅游区、北外滩邮轮会展旅游带、四川北路休闲购物旅游带等为重点,发展带有鲜明文体特色的集都市观光、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体验式旅游,形成“三圈两带”的发展格局。
杨浦区主要是沿江(黄浦江)、沿路(杨树浦路)、靠城(新江湾城)、聚点(环五角场)实现“北进南扩,中部崛起”,即向北紧靠新江湾城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向南沿黄浦江沿杨树浦路、军工路拓展建设水上旅游景区,在中心的环五角场区域打造时尚旅游圈,形成具有杨浦特色的“一圈、一区、一景”的旅游格局。
黄浦区坚持旅游业的整合发展、融合发展和建设发展,以外滩、南京东路、人民广场、淮海中路、新天地、田子坊等为核心,着力打造品质一流和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都市黄金旅游圈的旅游功能,努力建设成为集聚海派经典风貌、海派经典文化、海派经典商业为一体的国际化都市旅游的核心区域。
静安区以静安寺、南京路、苏州河蝴蝶湾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开发商务会展、时尚购物、滨河休闲、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推动“商旅文”产品联动发展,综合开发静安南京路观光购物旅游游憩带和静安河滨休闲亲水旅游水陆风光带,全力打造静安寺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区、国际创意产业旅游博览功能区、宾馆会展商务楼宇高档服务功能区、曹家渡高品质休闲旅游消费功能区,形成“二带四区”的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