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围绕壮大主体和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总体要求,积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围绕打造全产业链,通过企业并购、转让、联合重组、控股等多种方式,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跨地区兼并重组,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以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百亿级企业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方阵。围绕优势产业链,结合开展大招商活动,引导省内企业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合,鼓励本地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相互持股、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央企等国内外优势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把握时机,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开展对域外企业的参股、控股和收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重点推进一批企业战略重组项目,着力在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推动省重点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起设立一批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整合平台。
五、着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以在全国与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为出发点,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强区域产业合作,着力提升工业对外开放发展的层次与水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1.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引导各地积极承接与本地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的产业,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移入,推动产业转移由低端向高端、由粗放向集约、由配套向总装转变。持续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年度行动计划,积极与国内外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等投资者开展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大力承接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电子、医药、机械和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承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服务外包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承接模式,重点承接链式转移、产业集群式转移。支持郑州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依托郑州的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及产业集聚区,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港澳台、新马泰、日韩等重点地区,大力引进出口型项目;重点推进洛阳、开封、许昌等有条件的城市建设沿海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申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专栏20 开展“1+N”产业转移系列活动 |
每年策划一次大型综合性产业转移洽谈和N次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
1次大型活动。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河南省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平台作用,由省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门主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某省辖市政府共同承办,在某省辖市举办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大型综合交流洽谈会,签订一批高质量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不断提高产业对接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N次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发挥省、省辖市、县(市、区)和产业集聚区联动效应,鼓励、支持和引导省辖市、县(市、区)、产业集聚区组建产业对接小分队,依托沿海省(市)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国家行业协会、相关行业协会、各类商会等组织,开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化工、钢铁、有色、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专题对接活动。
1﹒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以郑汴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为依托,组织省内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2﹒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洛阳、南阳、新乡、许昌、鹤壁、信阳、漯河8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10个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3﹒装备制造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和郑州、新乡、安阳、南阳4个装备制造基地及2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4﹒食品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港区、马寨食品产业集聚区、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临颍食品产业集聚区、汤阴食品产业集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遂平食品产业集聚区,开展食品企业专题承接活动。
5﹒轻工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新乡县、偃师、虞城、鹿邑、淮阳、洛宁、清丰等产业集聚区,开展轻工企业专题对接活动。
6﹒建材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内黄建筑陶瓷产业园、内乡石材、泌阳石材、信阳上天梯保温材料及汝阳、汝州、鲁山、卫辉、信阳平桥等产业集聚区,开展建材企业专题对接活动。
7﹒化工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拉长碳一化工产业链;依托平漯、焦济、濮阳和南阳4大盐化工基地,重点拉长盐碱化工产业链;依托洛阳、濮阳石油化工基地,重点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推动省内优势化工企业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化工、中国华能、上海华谊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
8﹒钢铁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安钢集团、沙钢永兴钢铁、凤宝钢铁、舞阳钢铁、济源钢铁、龙成集团、信阳钢铁、永通特钢等企业,大力引进首钢、宝钢、武钢等省外战略合作者。
9﹒有色金属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商丘5大铝工业生产基地和鹤壁镁合金产业基地,组织省内铝、镁加工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10﹒纺织服装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南阳、新乡、周口4个综合性纺织产业基地和许昌、开封、安阳、商丘、平顶山5个产业集群区,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11﹒生物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新乡、驻马店、焦作、南阳、周口5个省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天方药业、辅仁制药、金丹乳酸、天冠集团、华兰生物、中棉种业、焦作健康元等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开展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专题对接活动。
12﹒新能源汽车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新乡、洛阳、三门峡、南阳、开封、信阳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组织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13﹒新能源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新乡、洛阳、安阳、焦作等新能源生产基地,组织相关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14﹒新材料企业专题对接活动。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许昌、南阳等新材料生产基地,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活动。
|
2.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继续挖掘现有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逐步改变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产品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努力扩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装备、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以及稀缺资源产品出口。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在境外建立紧缺矿产和油气资源开发基地、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及物流、营销网络等。进一步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扩大对我省工业技术提升较为关键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规模,不断增强进口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
3.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利用外资政策,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形式和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稳步提高外资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比重,进一步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
4.加强区域产业合作
重点依托“两纵一横”(京九、京广、陇海)经济发展带,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江苏沿海、海西经济区等东部沿海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构建区际产业分工合作网络。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强化与长株潭、武汉城市圈、太原城市群等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强化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及西部资源大省的产业合作。依托中原经济区,全面加强与鄂北、冀南、晋东南、鲁西南、皖西北等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重点提升商丘、周口市等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增强南阳市在豫鄂陕交界地区、三门峡市在黄河金三角地区、信阳市在鄂豫皖交界地带的影响力,凸显安阳、濮阳、焦作、济源市等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作用,尝试建设跨省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强化产业对接,推进联动发展。
专栏21 跨省域产业合作示范区专项 |
重点建设6个跨省域产业合作示范区: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以黄河水资源的管理调度使用为纽带,强化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合作,积极探索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焦晋长地区。以煤炭等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为纽带,强化在煤炭勘探、煤炭开采、煤化工、清洁煤等领域的合作,重点探索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安邯地区。以钢铁工业发展为纽带,强化在新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合作,重点探索重化工产业发展提升之路。
濮菏地区。以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为纽带,强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石油机械等产业的合作,重点探索资源加工工业发展之路。
商徐阜地区。以中心城市和能源产业发展为纽带,重点探索多省交汇的平原地区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之路。
南襄盆地。以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为纽带,重点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
|
六、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立足智能发展,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全面提高“两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1.全面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围绕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流程,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4大环节的融合。在研发层面,积极应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网络等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和技术开发能力;在生产控制层面,以数控设备为基础,围绕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在资源配置层面,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
2.加大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领域“两化”融合力度
以郑州市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围绕先进制造业领域,在装备类制造业、基础类制造业、消费类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培育一批“两化”融合典型应用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和监测工作,完善由第三方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机制。推动物联网在重点行业生产及营销中示范应用,探索“智能发展”新模式。
专栏22 “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
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围绕轻工、纺织、石化、装备制造、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和现代物流10大重点行业,重点支持在产品信息化、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信息化综合集成、工业软件剥离重组、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
“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区域间产业联动,支持建设一批区域性和基于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的“两化”融合重大应用项目,完善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
|
3.加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建设
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提升郑州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完善“两化”融合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为工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物流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研发设计软件、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依托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两化”融合带动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产业发展示范,推广优秀工业软件、典型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支持建设“两化”融合培训和实训基地,培养和引进“两化”融合高级人才。积极发展物联网,培育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服务应用等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加强河南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契机,建设城市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七、着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创建品牌、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健全工业企业诚信体系,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1.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深入实施自主品牌培育工程,完善品牌的培育和推进模式,形成政府牵头、企业为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增强企业品牌创建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认证和质量改进等自主品牌建设基础性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现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在信息咨询、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对自主品牌的保护和宣传,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品牌的意识和责任。
2.全面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装备制造、家电、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产品质量对标和达标活动。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承诺活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结合行业特点,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以食品、药品等为重点,完善企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支持企业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重点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质量工作体系,协调各方力量着力解决影响工业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
3.健全工业企业诚信体系
在肉类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指导和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以及社会各界监督,率先建立以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实施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程,有序推进企业诚信评估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引导企业建设诚信文化。
专栏23 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工程 |
自主品牌培育工程。建立自主品牌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以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钢铁、建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培育形成10个具备向世界级品牌进军条件的国际知名品牌,100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品牌优势明显的中国名牌产品,1000个具有国内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河南省名牌产品,1000个经济效益显著、科技含量高、产品品质优良、受市场欢迎的河南省优质产品。
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建立50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集合相关领域技术专家,研究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技术标准工作持续开展。支持开展关键基础产品质量攻关,提升关键原材料、基础元器件的性能稳定性。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行业开展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提升重大装备的可靠性、一致性。
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协会、企业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企业经营档案,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强化质量技术检测服务,积极构建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以省级检测站为骨干的公共技术检测服务平台,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完善工业产品技术和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工业产品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诚信自律机制,支持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组织完善以保证和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为重点的自律规范或公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