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着眼于抢占未来制高点与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空间结构,推进工业发展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一、着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把握新时期技术改造工作新内涵,实施重点领域技术改造专项工程,优化技术改造资金投向,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促进工业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1.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技术改造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有色、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物流配送等各环节的应用。在产品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两化”融合、装备改善等方面,实施一批技术改造专项工程。围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培育规模化生产能力,推动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16 “十二五”时期技术改造工作新内涵

  技术改造是我国在工业发展中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推动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十二五”时期技术改造工作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坚持质量、效益、速度相统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创新管理,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我省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技术改造工作主攻方向。技术改造工作应由设备更新为主发展到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改造,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发展到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发展到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延伸,由对分散布点企业的改造发展到促进工业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由对企业个体的支持发展到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由使用、掌握技术向控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变等。


  2.优化技术改造资金投向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结合我省工业发展实际,坚持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改善技术装备、促进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为重点改造方向,制定发布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建立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技术装备投资占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装备投资占技术装备投资的比重。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切实提高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注重技术改造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管理创新等的有机结合,有效扼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到“十二五”末,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50%。
  3.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
  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通过技术改造贴息、投资免税等政策手段,落实支持技术改造的财税、金融与土地政策,健全技术改造管理体系,推动建立技术改造长效机制,增强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在动力,实现技术改造投资稳定增长。完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协调共商机制,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申报、核准、备案、监督、监测、评估工作,加快技术改造项目环评工作,完善技术改造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推动我省工业走创新驱动道路。
  1.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继续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研发和技术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重要试验设备等科技资源向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放,引导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发挥创新型科技人才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等为依托,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基地,构建完善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尽快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着眼于发展现代工业,加快培育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围绕重大科技专项与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急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2.打造一批自主创新平台
  整合省内外技术创新资源,依托各行业骨干企业,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国家地方联合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产业创新平台。鼓励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成果转移中心,在精密超硬材料制品、功能性耐火材料、新型疫苗、智能电网、现代中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和联动创新。
  3.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在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高成长性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为重点,集中资源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领域,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掌握一批重要的知识产权和标准,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节能减排降耗、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企业信息化等领域,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我省工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成果推广应用。在优势技术领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专栏17 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创新工程。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其中,在高成长性产业领域,重点开发、推广、应用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电子信息、高速铁路客车装备、轨道交通和汽车用铝合金、新型墙体节能材料等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点开发、推广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聚甲醛、冷轧取向硅钢、胶原蛋白纤维等关键技术;在先导产业领域,重点开发、推广、应用多晶硅清洁生产、高效低衰薄膜太阳能电池、大容量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中药及化药制剂、生物多元醇等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在创新药物、超硬材料制品、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等重点行业领域,针对行业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方面的缺失,整合现有研发资源,组建50个产业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为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以重大技术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在精密超硬材料制品、功能性耐火材料、新型疫苗、智能电网、现代中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组建5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总结联盟运行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市场瓶颈。


  三、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优势产业基地,推进我省工业加快向集聚发展转型。
  1.提高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围绕“两提两扩”(提升速度、提高水平,扩大规模、扩大效果),按照“三规合一”(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产城融合的基本要求,抢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机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三个平台”(投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土地整理中心),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产城互动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人力资源保障水平。调整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健全产业集聚区考核机制,强化年度动态调整,促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互动发展。深入开展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完善各类专项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推进创新型、对外开放、环境友好型等产业集聚区的示范创建,建设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成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高效利用、产城互动发展的产业集聚区,推进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专栏18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程。提高河南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汤阴县食品产业集聚区、河南漯河经济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长垣产业集聚区5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水平。支持产业集聚区申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对申报成功的给予奖励。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创建10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程。加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等首批25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继续推进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创建50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特色主导、错位发展、分工合作、网络支撑”的思路,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定位,推动同类和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促进同类和关联企业、项目高效集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引导大中小企业间构建现代产业合作分工网络,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支撑产业集聚区内涵式发展。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铝精深加工等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电池、光伏等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服装、家电、制鞋、陶瓷、家具、玩具、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式转移。
  3.加快做强一批优势产业基地
  围绕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汴汽车基地、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原材料基地。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推动食品工业“二次创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在先导产业领域依托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郑州、洛阳、新乡等中心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及产业优势,引导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安阳、焦作、鹤壁、南阳8大先导产业基地。
  4.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抓住国家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机遇,推动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和南阳等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升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重,按照集聚发展、组团发展的理念,推进产业布局调整与城市结构优化。继续支持焦作、濮阳、鹤壁等资源枯竭城市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加快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及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培育和壮大接替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转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着力推动产业链式发展
  加快产业从点式发展方式向链式发展方式转变,按照“提升中间、拓展两端”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做强核心环节,补充链条缺环,增强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力,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能力,促进配套产业链本地化,积极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加快推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由主要依靠单个企业支撑向主要依靠产业链支撑转变。
  1.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在装备制造、化工、有色、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把靠近技术前沿、靠近终端消费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点方向,不断提高精深加工度,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设计、研发、创意、解决方案等高端延伸。围绕重点行业领域的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附加值。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专栏19 重点产业链培育工程

  围绕我省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确定60条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游整合、中游提升、下游延伸。

  高成长性产业。围绕汽车、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手机及其他通信设备、物联网、风电装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农用机械、面制品、食用油、肉制品加工、造纸、家电、水泥、陶瓷、玻璃、非金属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链,突出优势,补充缺环,促进高成长性产业进一步壮大。

  传统优势产业。围绕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铝、铜、镁钛、钢铁冶炼加工、耐火材料、纺织、服装、化纤等主导产业链,大力实施保优势、补短板、求精专的产业项目,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

  先导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生物技术药物、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型电池、超硬材料及制品、新型及复合材料等主导产业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集团,积极承接世界500强企业转移,力争大型央企重点项目布局动我省,突破产业发展相关瓶颈,实现先导产业迅猛发展。


  2.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
  遵循市场规律,破除体制障碍,创造公平环境,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业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区域性、全国性、世界性知名企业,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在省内外及世界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增强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力,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整合产业链,致力于发展核心环节,积极发展业务外包,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和资本链,为配套或协作中小企业提供设计、技术、管理、市场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带动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配套能力,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
  3.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能力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提高中小企业配套能力与专业化发展水平,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依托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开展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提高配套协作水平,在与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中做专、做强、做大。支持中小企业依托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构建合理分工的现代产业网络。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