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依托核电项目建设和中核集团、719所、武汉重工等重点企业,带动核电装备制造和服务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核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等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围绕非晶硅薄膜和多晶硅两大发展方向,支持中国兵装武汉光伏基地和中国兵器襄阳光伏研发中心建设,支持南玻、齐星、珈伟、日新、追日新能源等围绕太阳能开展多晶硅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和光伏发电系统与配套产品;支持凯迪电力等企业开展生物质焚烧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有序发展秸杆焚烧、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围绕风电厂建设,支持武汉等发展风能发电装备。
新能源汽车。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的产业和科研优势,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支持东风日产建设纯电动汽车研发基地,支持襄阳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示范区,重点培育东风公司、青山电机、宇清电动车、武汉银泰、能一郎、奥赛等企业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核心关键部件,完善配套体系建设。
高端装备制造。依托重点工程和华中数控、中航精机、武汉航空仪表、武汉重型、三环锻压、凯迪电力、江汉四机、武船重工、武桥重工、金鹰轨道交通等企业,优先发展核心关键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加快推进新能源、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激光加工设备,船舶数字化制造、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仪器仪表、精准农业机械、电子专业设备以及重大的节能环保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和本土化。重点支持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促进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和精益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方面发展。
节能环保。着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高效节能装备和机电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服务,重点支持国网电力、国测科技、追日电气、武汉锅炉等高压变频器、软启动、智能电网、节能锅炉、窑炉等装备的研发和生产;积极利用水、烟、气处理成套设备及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鼓励凯迪电力、中科水生、武汉科梦等采用BOT等模式开展污水处理、烟气脱硫、烟气除尘总承包;支持工业生产循环利用,积极关注CCS技术等新技术商业化应用,培植低碳产业;围绕“城市矿产”工程,重点鼓励、扶持格林美等开展电子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再制造,发展废旧汽车、家电、机电设备等产品中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等的高效智能破碎、分选设备。
新材料。大力支持晶丰电子、鼎龙化学、湖北国创、四海化工等发展微电子与光电子、新型显示、新能源等所需的关键材料以及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特种合成橡胶、改性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及新型建筑材料;加快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初步形成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较大规模、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生物。积极支持中科院病毒所、武大、华中科大、华农、武汉生物所、湖北医药院等高校院所与东阳光药业、广济药业、华中药业、武汉海特、武汉启瑞、武汉爱民等重点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生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的开发和产业化,围绕抗感染药物、抗病毒药物、麻醉药物等进一步壮大化学创新药、原料药和中间体产业规模,促进生物医药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原料药和中间体等的发展;加快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生物育种创新能力,推进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及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加强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能源植物及生物质能源开发、生物修复、生态治理等新兴产业研究开发与应用。
专栏13
重点建设邮科院下一代移动通信项目,武汉新芯国际12英寸65纳米芯片项目,武汉天马第4.5代TFT-LCD面板项目,华为光电子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理工光科光纤传感基地项目,凡谷电子移动通信天馈系统射频器件项目等;南玻多晶硅项目,珈伟、日新太阳能组件项目;东风电动汽车项目,宇清电动车,银泰、国通青扬、能一郎、奥赛电池项目;武汉核电装备基地项目,武汉风电装备基地项目,中国兵装武汉光伏基地,中国兵器襄阳光伏研发中心,追日光伏发电及电动汽车智能充电项目;万洲电气软启动、智能电网项目;凯迪电力烟气脱硫成套装备项目;华农、武汉生物所生物工程项目;武汉鼎龙、国创、四海化工、奥捷等新材料基地项目。
(三)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调整升级。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四大转型”,即向创新驱动型、绿色经济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经济转型,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工业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要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制度等方面把技术改造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节能降耗、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和安全生产为重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紧组织实施重大技改示范工程,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投资强度大,对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主导产业优势发挥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改造重大项目,推动我省工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先进产能比重。重点抓好小钢铁、小水泥、小造纸等15个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和长效机制,严格行业准入,进一步提高重化工行业在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引导促进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发展腾出环境空间和市场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围绕钢铁、有色、化工、水泥、汽车等规模经济效益领域的重点产业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性障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引导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推进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质量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