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坚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企业与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
2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鼓励各设区市对辖区内职业学校进行整合,建设资源共享、特色鲜明、装备水平高、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好的职业教育园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具有教育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实训基地。重点建设5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使全省8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下大力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在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专栏8: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0所。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使全省8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
3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鼓励部分优质职业学校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继续实施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和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及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完善适合不同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灵活多样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调整与人才需求预测的联动机制,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建设创新试点。抓好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训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研究制订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开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专栏9: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多种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科学合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建立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分类评估标准,对不同类型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准确定位、错位发展,避免盲目求高、求大、求全,建立和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体系。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瞄准国内、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办出特色,打造品牌,争创一流。认真抓好河北工业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深入推进省部共建工作。抓好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加强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指导和支持,实施“一帮一”对口帮扶计划。鼓励和支持市属学校、行业办学和企业办学。支持民办高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突出特色,做大做强。
2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对标升级行动计划,分层次推进强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建设,力争新增3-5个国家重点学科。启动强势特色学科二期建设工程。实施强势特色学科特聘教授岗位计划,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一批高层次学术领军人物。按照“扶优、扶特、扶需”的原则,继续遴选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新建3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60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完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专业。对接我省战略支撑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继续实施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重点建设好100个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和200个品牌特色专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