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公路建设。积极配合省实施滇中高速外环线、西北绕城、南绕城、昆明至嵩明、昆明至武定、呈贡至澄江、石林至锁龙寺等高速公路,加快黄土坡至马金铺、南连接线、功山至东川等高速公路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县县通高速公路,全面形成跨区域、连通国外的通道,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200公里。围绕市域骨架路网体系建设,改善干线路网,实施轿子山旅游专线、禄劝至大松树、东川至倘甸、禄劝至倘甸、寻甸至倘甸、宜良至九乡等一批一、二级公路,实现市域相邻县(市)区之间高等级公路便捷连通,主要旅游景区高等级公路快速直达,一级公路达到680公里,二级公路达到3000公里。到2015年,初步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框架。
  城市路网建设。按照科学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要求,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实施一批主次干道和支路新建(改扩建)工程,使主城城市规划区内宽40米及以上道路建成100%,宽25米及以上次干道建成90%以上,实现交通组织整体效应最大化。加快推进晋城南城、昆阳至海口西城路网建设,以路网建设带动新城发展。加强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建成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一批路面管理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二)市政设施工程
  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实现低碳交通创造条件。全面加快地铁、轻轨建设,2013年建成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2012年建成轻轨6号线一期工程(机场段),2015年前建成地铁3号线,开工建设地铁4号线、5号线,形成“大”字型城市地铁线网。结合地铁、轻轨建设,配套建设与之衔接的客运和城市交通枢纽,以及停车换乘设施,优化客流组织。以城市干道网络为依托,客运枢纽为节点,客流为导向,有序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提高地面公交承载能力。完善由骨干辅助线、区域客流收集支线组成的主城区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公交线路,降低线路重复系数,提高线网密度。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完成呈贡新城东南片区万溪冲、大渔等车场建设,实现公交停车保养能力与营运公交汽车保有量基本持平。2015年前,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的都市区公共交通运输格局,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44%。
  专栏4 轨道交通线路

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是由6条线组成的放射式线网。总长约162.6公里。

1号线:昆明主城至呈贡的骨干线,线路起点位于主城核心区西昌路站,沿北京路经昆明站转至春城路,穿越巫家坝机场后沿彩云路到达呈贡,终点位于呈贡云南广电大学站,线路全长34公里。另外,我市还拟实施1号线南延线(晋宁线)一期工程,项目始于1号线广电大学站,经马金铺至泛亚家具城,全长约19.9公里。

2号线:昆明主城内南北方向的骨干线。线路起点位于主城北部汽车北站,沿7204公路、北京路延长线、北京路经昆明站转至官南大道,终点位于主城南部苏王村站,线路全长22.4公里。

3号线:昆明主城内东西方向的骨干线。线路起点位于主城西部石咀火车站,沿春雨路、人民西路、东风西路、南屏街、东风东路至规划太平路,终点位于主城东部客运站,线路全长19.5公里。

4号线:昆明主城内部及主城与呈贡新区之间的补充线路,从主城西北方向的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发,利用米轨走廊构建高架轨道交通穿过主城中心区、主城东南的昆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然后继续沿米轨走廊进入呈贡新区,与1号线呈贡新区部分形成十字交叉至白龙潭,线路全长42.9公里。

5号线:主城旅游型辅助线,线路起于世博园,经白龙路、北站、翠湖地区、五一路、滇池路,止于滇池度假区,线路全长26.6公里。

6号线:连接主城和航空港的专用线,线路全长17.9公里。



  昆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示意图(略)

  供水设施建设。提高城镇供水能力,满足城镇发展需要。积极配合省实施滇中引水工程。完成清水海引水一期工程,空港经济区、深圳工业园区和呈贡新区净配水工程,自卫村原水输水及水厂扩建工程建设;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完善供水管网体系;加大老龄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实施县城供水设施完善工程,满足城镇拓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到2015年,主城和县城日供水规模达到222.7万立方米。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进程。按照城市布局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垃圾转运站,完善垃圾收集体系。完成呈贡、宜良、寻甸、禄劝、阳宗海和倘甸等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新建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场,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三)水污染治理工程
  围绕建设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加快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完成滇池北岸和主城雨污分流工程,构建环湖截污体系,完善雨污水收集体系。继续抓好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入滇池河道及其支流沟渠整治,提高河道沟渠防洪排水能力。完成第八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已建的污水处理厂实施一级A基础上的提升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完成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再生水处理站及再生水管网工程,提高水资源再利用率。完成滇池生态修复及恢复,大力开展生态清淤和内源污染清除,构建环湖生态体系。完成阳宗海除砷治污工程等项目,实现省政府提出的阳宗海三年治理目标。配合省完成牛栏江引水工程,实施一批牛栏江流域沿途乡村集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确保水质达标。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完善县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四)绿化工程
  继续抓好城市绿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完成盘龙江、老宝象河、新宝象河、呈贡新区中央景观河等河道绿化,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廊道。实施城市外层山林保护和绿化,形成中心城内外交融的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以二环、三环、绕城高速内环绿化,以及主城至呈贡新区、主城至空港经济区、呈贡新区至空港经济区景观绿化轴为重点,全面推进道路沿线绿化,形成环状和轴状绿化带。完成荷叶山、高新区中央、西华园、日新、呈贡中央等一批公园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加快北市区儿童游乐园、夕阳红老年公园、宝丰湿地等专类公园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形成遍布城区的公园绿地。加快主城与呈贡新区之间,呈贡新区、高新区、旅游度假区之间,主城与空港经济区之间绿化建设,构建城市生态隔离带。
  (五)能源工程
  实施一批电力项目,满足城市供电需求。配合推进乌东德、白鹤滩、甲岩等水电站建设。建成石林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加快富民、东川等县区的风电场建设,推进新能源发电。扩建草铺、厂口、七甸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一批220千伏变电站(所),推进城市中心区电缆入地工程,完善供电设施。加快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天然气入昆的管网建设和置换,建设一批液化天然气储备站及压缩天然气母站,新建呈贡新区二号中压煤气干管,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供气格局。2015年,主城和呈贡新区管道供气规模达到8.55亿立方米/年,气化居民户数超过97.8万户,气化率达到90%以上。
  (六)信息化工程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昆明”。基本建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服务水平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市区信号覆盖率达到100%。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基本完成城市集中居住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分阶段有序推进业务、网络和终端等相互融合,全面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互联互通、互动发展。支持运营商加快信息网络升级改造,构建大容量、高速度的骨干传输网络,做到“千兆进小区、百兆进企业、十兆进家庭”。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实施社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工程,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争取把昆明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信息港,成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度融合的高端信息化示范城市。
  (七)城市改造工程
  推进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以东风广场为中心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实施老螺蛳湾片区旧城改造,建设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和中央商务区。加快北市区山水新城建设,打造集居住办公、旅游休闲、总部基地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片区。推进草海片区开发建设,打造昆明“城市客厅”。实施王家桥片区旧城改造,带动主城西北片区发展。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结合主城“退二进三”和批发市场搬迁,做到改造一处,建成一处新的功能带、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逐步推进县城、中心镇更新改造,改善城镇发展环境。
  三、切实强化城市管理
  坚持“精心、精细、精品”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整合城市管理各类资源,实施数字城管工程,建立集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推动城市管理向县、乡镇、村社拓展,建立条块协调配合、上下联动的合理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完善法规体系,加强依法行政,推动城市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程序化发展。不断探索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新举措、新途径,建立健全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参与管理的无障碍通道,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并举、宣传教育和治理整顿并重,提高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水平。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建立市场化的基础设施管养维护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重点加强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道路、铁路沿线、主次干道、街巷、居民区环境管理,深入开展市场秩序、违法建筑整治,规范城市建筑外立面、广告、城市照明管理,提升城市形象。2015年前,争取“四创两争”目标全面实现。

第六章 扩大对外开放


  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新趋势,充分发挥“五个面向”优势,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增强昆明在全省“两强一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带动作用。
  一、全力推进桥头堡建设
  围绕把昆明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加快推进国际大通道、出口加工基地、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及国际贸易便利化建设。
  国际大通道建设。推进滇中区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形成滇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在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区域自由流动。配合国家和省,促进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建设,形成以航空为先导,以铁路、高等级公路为骨架,以管道、航运为补充的沟通内地、连接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交通运输大通道。
  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巩固提升经开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功能,培育和建设空港经济区、嵩明保税区等新的外贸出口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出口创汇和加工贸易的示范区。扶持果蔬、花卉、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磷化工等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大型企业和驻昆商会积极参与瑞丽、河口、磨憨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改善进口产品结构,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短缺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到2015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50亿美元以上,其中出口总额达125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引导各类银行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争取设立跨国中心结算银行,在东盟国家主要城市设立办事机构,搭建覆盖东盟的人民币结算网络服务体系。建立高效、便捷的银行支付网络,推动电子支付工具的延伸和运用。完善与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相适应的口岸、税务、外贸、物流和外事等管理体系。
  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建设。按照建设“立足云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泛亚”的重要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泛亚产权交易、有色金属(矿业)交易、生物医药交易和国际花卉拍卖交易等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国有产权、特许经营权、有偿使用权和重要商品等专业分支交易所,实现交易政策、交易种类、交易地域、交易网络、交易制度、交易体系等全覆盖。
  国际贸易便利化建设。加强与发达地区海港、空港和边境口岸的通关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跨关区的“大通关”建设。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通关模式。在空港经济区、出口加工区,建立具有口岸、加工、物流及免税、保税、退税等优惠政策的保税区,设置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监管机构。配合省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进数据共享、联网申报、联网核查、联网作业,实现口岸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提升国际通关能力。全面构建一个具有口岸、保税、国内与国际集装箱聚散分流功能,显现国际化、规模化水平的昆明国际陆港。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夯实招商工作基础,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保规划的衔接机制,做好项目储备、包装和推进服务等各环节的工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由部门招商、政府招商向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转变。整合招商资源,增强招商力量,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部门、园区、商会、企业联动机制,形成招商合力。拓展招商区域,以港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以及日韩、东盟、欧美为重点,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转移。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和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城中村”改造、滇池治理、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鼓励外资发展高新技术型、资金密集型、节能环保型项目,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简化利用外资审批程序,突破土地、融资、基础设施等配套要素制约,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建立招商实绩与财政补贴挂钩制度,做到责任更明确、管理更严格、考核更科学、奖惩更合理。密切与央属企业的联系,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昆明。到2015年,外企占全市总企业比重超过1%,世界500强企业在昆落户超过20家。“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50亿美元,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累计超过6000亿元。
  三、加强区域合作
  坚持开放共赢的原则,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式,携手兄弟州市,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和对外经济走廊建设;联合周边省市区,推进以川滇黔十市地州为重点的区域合作;拓展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的国际区域合作,使昆明和滇中城市经济圈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有力引擎。
  (一)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
  规划编制同筹。主动加强与其他三州市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重大规划的衔接协调,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编制专项规划,建立滇中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体系。
  产业发展同布。发挥滇中各州市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结构优化。依托国家级、省级园区及区域内骨干企业、主要交通干线,推动企业、产业向园区、交通沿线集聚,形成一批电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产业等方面的骨干园区和多产业经济带。共建烤烟种植基地、亚洲花都、植物油生产基地等滇中农产品种植和加工基地。推动滇中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滇中无障碍物流。
  信息网络同享。争取实行通讯资费的同城待遇,降低通讯、信息费用。推进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数字电视网、应急指挥通信网等基础设施的融合。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同城化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电子网络、电子社区信息标准和规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建立统一的数字证书认证体系。
  生态环境同治。制定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联盟的行动纲领。开展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联合行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和改善五大高原湖泊水环境质量。共同建立流域环境安全电子监测管理机制,联动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优先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补偿试点,逐步建立滇中城市经济圈生态补偿机制。
  公共服务同质。逐步消除滇中区域城市户籍限制,允许区域范围内的人口自由迁徙。推进区域内劳动力供求、职业介绍服务、再就业培训等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养老、医疗保险互认和异地享受,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资格互认。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力争实现求学享受同城待遇。采取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委托代培等方式联合开发人才资源。
  滇中城市经济圈空间结构图(略)
  (二)与省内其他州市共同推进对外经济走廊建设
  通过高层互访洽谈、部门协调推动的方式,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和联合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省内其他州市合作。依托跨境铁路、公路、水运重要通道,发挥沿线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共同构建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对外经济走廊,为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奠定基础。以泛亚铁路东线、昆河高速公路及红河国际航运为依托,以个旧、开远、蒙自为重要节点城市,加强现代物流、矿产开采加工和烟草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合作,推进昆明-河内经济走廊建设;以泛亚高速铁路中线、昆曼高速公路及澜沧江-湄公河水路为依托,加强农林产品深加工、生物产业和旅游业等方面的合作,以玉溪、普洱、景洪为重要节点城市,推进昆明-曼谷经济走廊建设;以泛亚铁路西线、中缅公路、中缅国际陆水联运线及中缅油气管道为依托,以楚雄、大理、保山、瑞丽为重要节点城市,加强石油化工、珠宝玉石加工和旅游业等方面的合作,推进昆明-仰光经济走廊建设;以中印铁路、中印公路为依托,以保山、腾冲为重要节点城市,加强钢铁、现代物流和旅游业等方面的合作,推进昆明-加尔各答经济走廊建设。
  (三)加强以周边省市为主的国内区域合作
  川滇黔十市地州合作。以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培育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创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为重点,建立健全多层次交流与合作机制,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推进川滇黔十市地州携手合作、共赢发展,力争将该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成昆铁路复线等一批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衔接密切、快捷便利的区域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各类要素在区域范围内快速合理流动。推进区域钢铁、矿业、钒钛、机械制造、能源、烟草、生物制药等重大产业发展的合作,支持区域内企业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引导区域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组合度,培育壮大一批西南一流、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品质优良、附加值高、市场销路好的优势农产品集中发展区、发展带,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政策,在旅游线路整合、客源市场开拓、对外宣传营销上开展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建设无障碍旅游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市场,做好煤、电、油、运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调度和保障,优先满足区域内的发展需要,共同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其他区域合作。加强与其他省市区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区域,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领域。依托滇藏铁路和公路,构建昆明-丽江-香格里拉-西藏昌都经济走廊,推动与西藏地区的合作。依托成昆、贵昆、内昆铁路、渝昆高速公路和213国道、金沙江航道,构建昆明-昭通-成渝经济带,沟通长江沿线乃至长三角经济圈。依托南昆铁路、广昆和衡昆高速公路、西江航道,构建昆明-文山-北部湾经济带,推动与泛珠三角区域的全面合作。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昆明-印度洋国际陆路大通道建设,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西南等地区企业进入东南亚、南亚搭建桥梁。
  (四)拓展以东南亚、南亚为主的国际区域合作
  充分发挥昆明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孟中印缅次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依托中越河口-老街、中缅瑞丽-木姐、中老磨憨-磨丁三大跨境经济合作区,拓展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探索与越北、老北、缅北、泰北“四北地区”,新加坡-加尔各答-昆明“黄金三角”区域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昆河、昆曼、昆仰、昆加四条经济走廊建设。
  投资领域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争取在东南亚、南亚国家设立办事机构,收集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对外投资国别地区项目库,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鼓励企业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和风险投资基金,参与跨国公司投资。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服务贸易的对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境外带料加工和外派劳务规模。“十二五”期间,对外协议投资额年均增长15%以上,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金额年均在5000万美元以上,外派劳务年均增长10%以上。
  贸易领域合作。争取国家放宽昆明与东南亚、南亚的客货运输条件,实现昆明和老挝、泰国等国家的主要城市开展点对点的国际货运与客运。充分发挥昆交会等国际性会展的交流平台作用,争取将中国-南亚商品展升级为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举办滇池泛亚论坛为契机,成立滇池泛亚合作(DCOA)组织机构,促进与泛亚各国和地区交流、合作与繁荣。积极组织合作双方企业到对方城市进行多种方式的商品交易会、展览展销及项目洽谈。采取独资、合作、合资和加盟连锁等多种形式,推动我市有实力的企业到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建立商贸经营机构,扩大境外零售贸易规模。
  产业领域合作。鼓励和引导花卉、蔬菜、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等产业进行国际间的融合与重构,加强境外煤炭、有色金属、林业等资源合作开发与利用,形成国际市场化程度高、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以替代种植方式,在境外合作建立橡胶、生物柴油、矿产、林产品及农产品基地。“十二五”期间,境外替代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5%,累计达到200万亩以上。依托经开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发展信息技术外包(ITO)和商务流程外包(BPO)。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国际投资与合作的融资和小额贷款。制定扶持政策,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在昆明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东南亚、南亚资本参与我市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建设。
  社会事业领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开展政府互访,鼓励民间交流,完善现有领馆区建设,对周边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机构给予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建立友好学校对外交流与教师互访的合作制度,着力培养和引进适应与东南亚、南亚区域合作的语言、贸易、管理、法律、科技、中介服务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医疗卫生技术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举办各种国际区域性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

第七章 统筹城乡发展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全域城镇化这条主线,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普及,促进资源在城乡优化配置、产业在城乡优势互补、人口在城乡有序流动、利益在城乡合理分配,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覆盖农村的规划体系
  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功能布局规划、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生态环保建设规划,做到“五规合一”。淡化行政区划界限,突出经济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功能区,做到城镇和村庄空间定位、发展定量、产业定向、建设定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乡镇(街道)城镇化居民生活区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交通体系、生态系统、公共服务体系等各类专项规划,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特色城镇为节点,其他建制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有序进行“撤村并居”、“迁村并点”和“生态移民”,整合改造现有农村集中居住点,积极推进农村居民居住用房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除规划保留的特色村庄外,原则上不再审批分散的农民住宅建设。完成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专项规划以及所有保留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