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业:以高加工度化为方向,着力提高化学工业整体竞争力。巩固发展高浓度磷复肥,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高端产品,把昆明建成全国重要的精细磷化工加工基地。依托盐矿资源,在开发食用盐、专用盐、功能盐的同时,着力发展氯碱化工及氯磷化工产业。依托钛资源,培育发展海棉钛、钛材和钛白粉产品。依托有色和稀贵金属优势,发展有机和无机盐化工产品。以安宁、海口、寻甸工业园区为主体,建设磷盐煤化工产业基地以及煤盐化工相结合的乙炔化工基地。以五华、富民、禄劝工业园区为主体,建设钛产业基地。到2015年,增加值达120亿元以上(不含石油化工)。
建材产业: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鼓励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新型塑料管材和建筑钢结构产品,促进建材产业向以环保型、节能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材料方向发展,把昆明建成全省重要的新型建材加工基地。到2015年,增加值达30亿元以上。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鼓励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内部战略重组整合,扶持有发展潜力、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开发和发展大型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及电工系列产品,汽车制造及以新型柴油发动机为主的汽车配件,自动化物流设备,铁路养护机械设备,以矿山设备、冶金设备、化工设备为主的重工机械系列产品,以智能、节能型烟叶深加工设备为主的烟草加工机械产品和以制糖成套设备为主的轻工机械产品。以高新区为主体,建设云南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以官渡工业园为主体,建设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以经开区为主体,建设国内重要的大型数控机床研发和生产基地。以空港经济区为主体,建设昆明民用航空物流装备基地。以晋宁晋城为主体,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龙头企业和主要配套企业完成向基地集聚,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增加值达200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推进昆明信息产业基地、云南软件园、昆明高新五华科技园及国际生态数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电子、光电子、物流自动化、电子材料和动漫、网络游戏等产业,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把昆明打造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信息产业高地。加大物联网的研发投入,加快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等核心技术,实施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形成链条、规模发展,把昆明建成物联网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基地。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生物医药研发和中草药种植比较优势,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白药为主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以青蒿素和蒿甲醚为主的中成药系列产品、以灯盏花为主的中成药产品和民族药系列产品。鼓励发展生物工程技术、香精香料、生物农药、非食用植物油等生物制品,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到2015年,增加值达100亿元以上。
新材料产业:以促进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磷化工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依托昆明高新区、经开区、呈贡新区和杨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基特种功能材料、稀贵及稀散金属材料、磷系新材料、环境治理材料等四个特色领域,延伸昆明地区特色新材料产业链,培育配套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昆明地区特色新材料的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能力,使四个领域新材料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15年,增加值达130亿元以上。
新能源产业:加快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技术、智能电网、新型汽车燃料等新能源的研发利用,不断提高新能源在全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以发展太阳能非晶硅薄膜光电项目为主,在高新区马金铺片区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重点的能源试验示范基地。以石林光伏电站实验示范项目为主,形成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集群,打造太阳能生产基地和太阳能先进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在富民、寻甸、石林、嵩明和倘甸片区等适宜开发风能资源的地区,实施一批风能发电项目。到2015年,增加值达50亿元以上。
环保产业:推进环保设备生产基地、金属与磷资源高效利用中心、循环经济与静脉产业园区、太阳能产业研发与装备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等五类环保基地建设,重点扶持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四大产业领域的发展。到2015年,增加值达120亿元以上。
石油化工产业:以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为依托,以生产成品油为主,发展以乙烯、丙烯、ABC树脂、芳烃、液化气等石油炼化及烯烃化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和产品附加值。与云天化的化肥、氯碱产业相结合,推进石油炼化及配套化工项目建设,建设我国石油炼化基地。到2015年,力争增加值达220亿元以上。
非烟轻工业:加快推进经开区大冲片区、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小商品加工基地和晋宁家具产业园建设,鼓励发展食品、特色旅游商品及服装、家电、家具、日用百货等市场有需求的各类轻工业产品,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以上。
(三)促进工业集聚集群发展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开发区及工业园区“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动计划和“百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园区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承载能力。统筹全市土地指标配置,增加园区土地实物储备。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确保全市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不低于30%。建设倘甸产业园区,整建制托管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部分乡镇。“十二五”期间,新增基础设施配套熟地面积1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的熟地区域持续超过建成区的30%以上,新建标准化厂房600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资金500亿元以上。加快产业和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功能区集聚,提高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到2015年,全面实现工业园区“经济规模、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体制机制、进位争先”六大跨越,工业集中度提高到90%以上。
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实行工业园区管理主体与开发主体相分离,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实施“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工程,持续扩大产业项目投资,确保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产业发达、实力雄厚、率先跨越的经济建设主力区。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实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开发、化工、能源、建材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以“园区+基地”的模式,打造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主导产业占园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低于60%,培育2个产值过300亿元、3个过200亿元、4个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13个以上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1个超600亿元、3个超300亿元、6个超100亿元工业园区,力争2个省级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倘甸产业园区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工业园区。
(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引导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大、新企业做多,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
组织体系。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
跨行业整合重组。支持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在昆设立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优势成长型、龙头带动型、质量效益型企业。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央企入滇”的战略机遇,以最优惠的政策引进中央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突破100户,50亿元以上的突破20户,100亿元以上的突破10户。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每年抓好百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百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百家初创型中小企业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建设搞好协作配套,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运作方向发展。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为依托,推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促进昆明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5%以上。
(一)鼓励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业:围绕建设辐射全国和东南亚、南亚,连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重要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高起点搞好商业网络规划,构建“一核、六区” 的立体商业空间层次。“一核”即:以东风广场、三市街、小西门、白塔路、北京路、拓东路、青年路等主城片区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六区”即:北市片区、呈贡新城片区、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片区、空港经济区、滇池路草海片区、巫家坝国际机场搬迁后片区6个商业副中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专业市场,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型专业市场。提升县(市)区中心商圈、乡镇商业网点的市场载体功能。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主题,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在继续发展传统购物、餐饮等服务业的同时,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直销、电话、电视购物、网购等新兴商贸业态。“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
旅游业:围绕建设中部环滇池山水城市旅游区、南部地上石林地下岩溶地貌旅游区、西部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区、东部高原草场康体旅游区、北部轿子山生态旅游区五大旅游片区,着力打造石林风景区、轿子山旅游区、大西山旅游区、安宁温泉旅游小镇、九乡风景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环滇池旅游圈、世博新区和昆明西翥生态旅游区等景区,优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依托高原湖滨生态城乡环境和现代科技,发展温泉疗养、康体养生、高原运动、绿色健康等度假旅游产品,拓展商务会展、节庆旅游等商务旅游产品,做精红色旅游、修学旅游、科考旅游等特种旅游产品。强化以交通、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化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县和休闲旅游度假小城镇。推动发展一批引入国际酒店品牌管理的五星级商务酒店、高端度假酒店以及特色鲜明的乡村酒店,扶持培育一批具有专长、富有特色的本土旅游品牌企业。强化旅游行业规范管理和执法监督,在全国率先建成“数字旅游”,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倡导绿色旅游新方式,探索在全国引领“碳中和”旅游的开发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大昆明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深化跨区域旅游合作,加快海外客源市场培育,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5%以上,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综合效益居全国十大主要旅游城市前列,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房地产业:保持适度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开发的产业化、现代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主城中心区、呈贡新区、巫家坝国际机场搬迁后的区域重点发展以楼宇经济为主的商业地产。结合地铁交通沿线建设,发展一定规模的商业、商务设施配套地产。创新“城中村”改造机制,加快老城的改造和提升,新建住宅区由主城逐步向呈贡、嵩明、安宁等县(市)区及重点镇拓展。调整住宅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型住房建设力度,完善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提高房地产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构建多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预警机制和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公平的房地产市场秩序。“十二五”期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居民服务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居民生活服务业,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餐饮店、洗衣店等便民、利民网点,建立便利化、多样化的居民生活服务网络。促进发展美发、美容、形象设计、洗染、摄影、修理等专业化服务,规范发展搬家、保洁、家政服务中介等专业化家政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养老、托儿、保健等服务业,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二)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国际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这一目标,依托交通基础条件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物流园区、物流通道、国家出口加工区及保税区建设,做大做强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便利化,将昆明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大西南,连接中、西部,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南欧的国际陆港。根据不同的物流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呈贡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昆明空港出口保税区、昆明综合保税区、晋宁青山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寻甸化工矿产物流园区、宜良果蔬物流园区、安宁大桃花铁路物流园区和草铺工业能源物流园区,形成若干区域性、节点型的物流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经济区物流核心圈。推进建立昆明-南宁-珠江三角洲、昆明-贵阳-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昆明-重庆-西安-包头、昆明-成都-西北地区、昆明-大理-西藏5条国内大通道和昆明-瑞丽-缅甸、昆明-河口-越南、昆明-磨憨-老挝-泰国、昆明-祥云(大理)-清水河-缅甸、昆明-猴桥-缅甸-印度5条国际大通道,构建区域联通、“五通”衔接、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鼓励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行业进行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实现物流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推进物流业信息化进程,打造专门化的物流信息平台、社会物流共享平台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物流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制造业物流要素,支持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鼓励自动化仓储设施建设,推动若干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促进贸易物流便利化,构建层次分明、运转有序、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网络。“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2%以上。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成本下降到17%左右。
昆明枢纽对外通道布局示意图(略)
总部经济:以主城区为核心,高水平发展楼宇经济。依托高校科研资源、高新技术开发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部集聚区;依托空港经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物流、制造业企业总部集聚区;依托昆交会及现有会展基础、新螺蛳湾区域以及广福路沿线大型国际化商贸项目,形成会展、商贸企业、商会总部集聚区;以沣源路沿线为中心,形成现代农业及“替代发展”企业总部集聚区;依托云南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形成能源装备业企业总部集聚区;依托昆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滇池旅游度假区的生态和区位资源,形成旅游、休闲企业总部集聚区。以优惠条件和政策,建立完善企业总部管理与服务机制,吸引跨国公司、国内、省内企业和本地优秀企业总部入驻,积极引进国际性事务总部。到2015年,把昆明建设成为跨国公司西南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高度集中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总部经济区。
金融业:整合金融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机构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在主城核心区、呈贡新区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促进金融机构集聚。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企业债、公司债、项目债发行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发展期货行业,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引导保险、证券、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动昆明市与周边国家金融体系融合,发挥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作用,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到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
会展业:以昆明国际贸易中心、滇池旅游度假区、东南亚商城、斗南花卉交易中心、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等为重点,按照国际标准规划会展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会展商务旅游基地。培育会展企业和中介组织,引入国际会展商务管理经验,培养会展专门人才,提高会展商务组织管理水平。整合会展活动,重点打造昆交会、滇池泛亚合作、昆明国际旅游节等品牌,把昆明建成我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
信息服务业:加速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的渗透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竞争能力。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信息元素融入到工业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推进研发设计协同化、过程控制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建立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推进信息技术在商贸、旅游、物流、金融、会展等领域的运用。依托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网、社区信息网及公共信息库建设,打造一批专业性、特色化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区域性电子商务交易及认证中心。依托中国电信昆明区域国际局,全面促进昆明与东南亚、南亚中心城市的信息交流与融合,将昆明信息交换中心建成我国对外的重要信息枢纽。加快发展以互联网、数字有线电视网、3G无线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服务业,引导并大力支持运营商及应用开发商进行娱乐类、信息类、移动商务等方面的增值业务应用及服务开发。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技术外包(ITO)和商务流程外包(BPO),特别是发展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争取成为国家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到2015年,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信息、科技、担保、融资、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劳务和人才中介、生产资料经纪、货运代理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设计、策划等专业服务。引导现有中介机构调整重组,积极引进和培育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组织,提升全市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规模及素质,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及行业自律管理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第五章 提升城市品质
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强力推动精品城市建设,切实强化城市管理,打造品质春城,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一、全面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要求,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从区域合作角度出发,共同编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实现交通共联、功能互补、市场共构、环境共建和社会共享。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继续完成城镇专项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适度降低主城人口和建筑密度,引导商务、办公、金融、旅游、观光区域合理布局,不断优化主城功能。延续和发扬昆明山水交融的建城理念,做好城市空间、城市形态、城市天际线和城市色彩设计,努力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城市整体形象特色鲜明,打造山、水、园、林与现代城市和谐统一的都市环境。把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坚持保护城市历史遗存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规划,重点打造以正义坊、文明街、金马碧鸡坊等为节点的城市中轴线传统风貌区和翠湖“三山一水”片区,展现历史与文化融合、文化与景观和谐的城市风貌。结合“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设施、标志性地段,实现城市片区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将新建片区打造为精品工程。加快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地下空间停车、通道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网络化布局模式。全面放开规划市场,吸引最优秀的规划设计单位参与现代新昆明规划。完善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开查阅和听证等各项制度,加强规划的内外部监督,保证规划的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规划管理和督查制度,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确保项目按规划实施。
二、强力推动精品城市建设
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要求,实施城市建设七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城市化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建设宜居精品城市目标。
(一)综合交通体系工程
紧扣城市发展战略,建设航空、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互为补充,内外交通衔接顺畅,有足够容量和服务水平的综合交通系统,形成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
航空和铁路建设。围绕建设快捷的对外交通系统,全力配合部省做好航空和铁路建设。加快新机场主体工程和外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新机场一期工程2011年通航,把新机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推进铁路沿线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配套,促进昆玉、云桂、沪昆客专、渝昆客专、成昆扩能改造、南昆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实施,构建“八出省、四出境”大通道。建设以昆明为放射中心的昆曲、昆玉、昆楚城际轨道交通。完成昆明枢纽扩能改造、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建设,构建环滇池铁路圈。启动昆明至安宁、晋宁、嵩明、富民、宜良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带动二级城市发展。做好铁路与道路交通、物流基地的衔接,完成昆明新客站、桃花村、王家营西、化城、宝峰等铁路客货场站建设,成为连接国内和东南亚铁路网的客货运枢纽。
专栏3 “八出省、四出境”铁路网布局
| 线路名称
| 联系节点
| 建设等级
| 昆明境内里程
| 项目进展
|
八 出省
| 沪昆高铁
| 昆明-曲靖-贵阳-长沙
| 客运专线
| 约70公里
| 已开工
|
成昆铁路
| 昆明-广通-攀枝花-西昌-成都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约52公里
| 前期
|
南昆铁路
| 昆明-宜良-石林-百色-南宁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约130公里
| 已建成
|
贵昆铁路
| 昆明-曲靖-宣威-安顺-贵阳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约90公里
| 已建成
|
内昆铁路
| 昆明-曲靖-宣威-昭通-内江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约90公里
| 已建成
|
渝昆铁路
| 昆明-昭通-宜宾-重庆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约140公里
| 规划中
|
滇藏铁路
| 昆明-广通-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西藏波密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约52公里
| 建设中
|
云桂高铁
| 昆明-丘北-百色-桂林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约85公里
| 已开工
|
四 出 境
| 泛亚铁路东线
| 昆明-玉溪-蒙自-河口-越南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 建设中
|
泛亚铁路中线
| 昆明-玉溪-磨憨-老挝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 前期
|
泛亚铁路西线
| 昆明-广通-大理-瑞丽-缅甸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 建设中
|
经缅甸至南亚铁路
| 昆明-广通-大理-保山-缅甸-南亚
| 国家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
|
| 前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