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注:全市森林覆盖率统计口径有所变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十年统计一次(2000年)。
  二、发展条件
  “十二五”时期是昆明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带动世界经济走向恢复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根本改变,经济社会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全省看,新一轮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我省正加快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国家明确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昆明作为省会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从我市自身看,昆明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黄金期、改革创新攻坚期、对外开放提速期、文化事业繁荣期和社会建设转型期。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既给昆明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发展优势
  区位独特。昆明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南欧和非洲五大区域开放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处于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以及正在构建的南北方向国际大通道,东西方向第三座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具有重要的经济地理优势、随着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泛亚铁路和昆曼、昆仰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昆明将由我国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前沿,既是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理想终端,又是这些地区的市场空间向东南亚、南亚拓展市场的理想起点,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资源丰富。昆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山体环境、生物环境五大环境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素有“春城”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气候、空气环境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磷、盐等矿产资源丰富,磷矿蕴藏量约46亿吨,昆阳磷矿为全国三大磷矿之一,盐矿约138亿吨,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历史悠远,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16个国家级和3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南多民族文化特色表现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石林风景区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有九乡、世博园、民族村等6个国家4A级景区。
  地位突出。昆明是云南省唯一特大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中心,具有极高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文化多维度和社会集聚度,昆明GDP、工业增加值均占全省28%以上,进出口贸易占全省7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30%以上,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市场体系覆盖全省,经济发展触角延伸全省,资源要素运作半径辐射全省,在全省发挥着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的示范带头作用、精神文明的窗口作用、社会稳定的支撑作用。
  交通便利。昆明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航运五大交通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拥有国际、国内和地区空中航线200多条,即将投入使用的昆明新国际机场,设计年吞吐量6500万人次,为我国第四大门户枢纽机场。成昆铁路、沪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等8条铁路交汇,未来将形成中缅、中越、中老、中缅印4条铁路出境,构筑起“八出省、四出境”的铁路大通道。6条公路干线辐射云南全省,4条国道通向川、黔和越、老、缅。公务出行、商务出行、打工出行、探亲出行、旅游出行等五大出行频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人气旺、潜力大、活力强。
  产业完备。农业形成了粮食、烤烟、花卉、蔬菜、畜牧、林果等优势产业;工业形成了以烟草、冶金、机电、医药、化工、电力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服务业形成了以旅游、商贸、物流和文化产业等为支柱的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和15个省级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环境宽松。全面建立“最严厉的问责制度、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度和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度”。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时限最短、收费最低的省会城市。基本建立“以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为目标,以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为主导”的投资发展软环境。推行了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制度等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廉洁政府、服务政府、务实政府、高效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
  (二)发展机遇
  国家支持我省全力推进桥头堡建设。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我国将深入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印度洋的战略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战略和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推进,云南在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特殊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国家实施周边战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增进民族团结对云南的新要求,突出以战略通道、产业基地、合作平台、交流窗口建设为核心的重点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昆明作为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对外开放的空间更加广阔。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国家财政政策将从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支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在实施地区振兴规划、加速城镇化进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将掀起产业投资浪潮。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国家安全生态屏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二五”期间,在总结前十年发展的基础上,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和体制机制创新,出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和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西部大开发投入力度,实施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财政、投资、税收、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政策。昆明作为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争取国家支持的空间更加广阔。
  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与升级。伴随着国际上应对金融危机和我国东中部地区深化结构调整,新一轮的要素资源及其产业调整升级将加快跨区域整合和转移。我市拥有相对较低的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集聚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优势,具有宜居的人文环境和城市条件,有利于加快吸引省外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承接区外产业转移。昆明作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市场拓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国家积极培育和发展若干功能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特色经济区,明确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培育成为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支撑。并确定滇中城市经济圈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昆明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合理配置要素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空间更加广阔。
  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现代新昆明建设。针对昆明承担“一市带全省”发展的特殊地位和重大责任,省委、省政府赋予昆明更大、更加灵活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现代新昆明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下放4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昆明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创新空间更加广阔。
  (三)面临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亟需解决。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十一五”期间昆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和规模在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下水平,经济总量与昆明在全省较高的首位度不相符。二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进步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城市管理经营体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滇池污染、“城中村”和城区交通拥挤、县城建设缓慢等问题一直制约昆明城市发展。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3∶1扩大到3.2∶1;区域之间差别较大,一、二、三板块的人均GDP之比约为5∶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四是非公经济发展不足。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4%,不仅明显低于杭州、南京、大连、青岛等东部城市,与长沙、郑州、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有较大差距。五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全市外贸依存度仅为31%左右,而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高达100%以上;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昆明的数量,也远低于成都、西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六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全市小康社会建设科教文卫类指标实现程度明显低于全市的总体实现进度,教育、卫生、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问题亟待改善,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还需夯实。
  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面临新挑战。“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强力推行节能减排和清洁产业的低碳发展。而昆明能源、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所占比重较大,40%以上的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0.5%,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少。传统服务业占比高,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都市型现代农业刚刚起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
  发展仍然受水、土地、人才等资源制约。昆明是全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70立方米,是全球人均量的1/40、全国的1/10、全省的1/25。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占88%,平地占10%,湖泊占2%,适宜垦殖和城镇开发建设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宜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仅为1.28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总量仅占全市人口的11.3%,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14.5%。
  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要求。多数干部进取拼搏、大胆开拓、科学发展、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小富则满、小进则安”,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意识和心态。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行政管理、市场调控、城乡统筹、科技创新、区域合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新形势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增强机遇和危机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率先走出一条追赶型、超常规、特色化的跨越发展之路。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大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力推进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和国际化拓展,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着力打造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生态昆明、和谐昆明,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全省绿色经济强省龙头、民族文化强省枢纽、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为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体现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体现又好又快。加快发展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待,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争取一个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实施大投资方略,强化大项目支撑,着力培育大产业,切实加快城市品质、产业发展、市场体系、文化交流和社会管理国际化建设,不断提升昆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二要体现统筹协调。以推进“四区四县一市”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以推进“一板块”国际化和现代化、“二、三板块”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繁荣。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发挥昆明在云南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中的重要作用为核心,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国际化拓展。以建设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为导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宜居之都。
  三要体现创新驱动。积极推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注重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强化法制规范力、运用党政推动力,努力把昆明建成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坚持科教兴市引领,鼓励自主创新,促进都市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调优产业结构,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四要体现绿色增长。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坚持环境保护“七个优先”,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集群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做到增加经济总量和转方式、调结构相协调,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五要体现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效由人民检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使教育、医疗、就业、住房、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项目化落实、长效化推进,使全市人民成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和最大受益者。
  六要体现改革开放。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合作战略,着力推进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加快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
  二、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我市经济社会面临形势和任务,“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为:经济保持跨越式发展,力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控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初步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推进。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富强昆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高于全国省会城市平均增长水平,到2015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跨越式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加,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
  活力昆明。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全市进出口总额逐年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争当科学发展先导区、试验区、先行区、示范区和样板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点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核心区,扩大开放的龙头区,展示云南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窗口区,城市的整体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昆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服务网络化的文化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健全。文化与旅游结合更加紧密,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居于西部地区前列。对外文化交流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把昆明建成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枢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生态昆明。单位GDP综合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环境控制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持续改善,低碳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然生态得到系统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城市。
  和谐昆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日趋完善,社会管理规范有序,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城乡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位居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前列,城乡统筹发展程度持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民主法治得到加强,公平正义充分体现,人民安全感、幸福感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省乃至西部省会城市中社会和谐发展的典范。
  专栏1 规划指标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凝聚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其中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表2 昆明市“十二五”规划指标

序号

类型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五年年均增长(%)

属性

1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120

 

≥13

预期性

2

其中:农业增加值(亿元)

120

 

≥7

预期性

3

工业增加值(亿元)

709

 

≥15

预期性

4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039

 

≥13

预期性

5

人均生产总值(元)

33500

 

≥10

预期性

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53.8

 

≥15

预期性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160

五年累计20000

≥22

预期性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60

 

≥16

预期性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875

 

实际增长≥10

预期性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810

 

实际增长≥10

预期性

11

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

63

≥70

 

预期性

12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66

≥70

 

预期性

13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

46.3

55

 

预期性

14

科技成果转化率(%)

38.2

≥42

 

预期性

15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1.6

≥1.8

 

预期性

1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30.5

≥35

 

预期性

17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44

≥48

 

预期性

18

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比重(%)

31

≥45

 

预期性

19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0

五年累计50

 

预期性

20 

实际引进市外资金(亿元)

950

五年累计6000

 

预期性

21

旅游总收入(亿元)

284.8

 

≥11.5

预期性

2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

≥11

 

预期性

23

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GDP比重(%)

4.9

≥8

 

预期性

24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8.9

10

 

预期性

25

全民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

2

3.2

 

预期性

2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2

≥40

 

预期性

27

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5

15

 

预期性

28

全市森林覆盖率(%)

45

≥47

 

预期性

2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1.6

≥45

 

约束性

30

全市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0.3

39

 

约束性

31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5

 

约束性

32

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

90

 

约束性

33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标率(%)

100

95

 

约束性

3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7.75

五年累计下降19%

 

约束性

35

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立方米/万元)

30

20

 

约束性

36

万元生产总值CO2排放量(2005年可比口径)

 

五年累计下降20%

 

约束性

37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万吨/年)

2.4

≤2.4

 

约束性

38

二氧化硫 (SO2)排放量(万吨/年)

8.9

≤8.9

 

约束性

3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5

≥90

 

预期性

40

万人拥有医生数(名/万人)

30

≥40

 

预期性

41

人均期望寿命(岁)

76

77

 

预期性

42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70

≥80

 

预期性

43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5

 

预期性

44

人口自然增长率(‰)

5.5

≤6

 

预期性

45

社会安全指数(%)

100

≥100

 

预期性

46

恩格尔系数(%)

44

≤40

 

预期性

47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3.3

不低于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48

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改造(万户)

1.9

不低于省下达指标

 

约束性

第三章 优化空间开发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