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点任务
“效益年”活动采取 “活动工程化、工程项目化”的方法进行,依托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达到 “工作为活动提供载体,活动为工作注入动力”的目的。主要是启动实施 “十大工程”。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组织全省农业科技人员,在有效承接和消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按照补充、拓展、延伸的思路,结合我省农业产业技术支撑的需要,从品种、技术到转化应用等环节,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以产业首席专家为核心,以创新课题组组长和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主任为成员,全面构建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在现有水稻、蔬菜、人参、经济作物、淡水鱼等5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再组建玉米、大豆、马铃薯、牛、猪、家禽等6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支持,集中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优势力量,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有效破解农业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省农委、省畜牧局牵头,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及省农科院和吉林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校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
(二)现代农作物种业振兴工程。加大农作物品种研发投入,重点解决种业科研体系建设、种质资源创新、骨干企业引领等问题。加强以农作物育种为重点的重大技术研究,力争用3-5年时间,使玉米、水稻、大豆自有品种在省内种子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50%、90%和60%以上。
1.启动农作物种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界定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在1-2个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单位与所办种子企业脱钩试点调研,逐步建立基础性研究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
2.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落实2-3个科研教学单位学科带头人牵头,组织全省农业科研院校科研骨干,构建稳定的研发团队,着力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注重开展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攻关,逐步获得一批自主创新的育种材料。
3.逐步打造一批 “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子骨干企业,设立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鼓励2-3个 “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壮大育繁基地,保障良种供应。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头新品种。同时,审定推广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坚持农作物品种退出制度。(省农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及省农科院和吉林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校、农作物种业企业按职能和任务分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