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颁发证书和匾牌。对获得认定的基地,由省经信委发文公布认定名单,授予“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行政区域+产业领域”)牌匾。
(七)签订省市合作共建产业基地框架协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分别与基地所在地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省市共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XX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五、建设管理
(一)管理体制。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认定和管理,在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本实施方案产业领域范围内的产业基地认定和管理工作,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基地所在地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基地发展规划,负责对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指导、协调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二)考核评价。各产业基地所在地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每年12月15日前将产业基地发展情况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每两年对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将与省相关扶持政策挂钩。对于考核优秀的基地,将优先推荐申报省政府和国家组织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基地,给予警告,并责令整改。对于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基地,将撤消称号。
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附件2:
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行政区域产业领域)
申
报
材
料
申报单位: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1. 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申请报告;
2. 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申报表;
3. 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
4. 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未来2-3年);
5. 能够证明申报所在地政府促进产业基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的有关文件;
6. 相关辅助材料及其他需要详细说明的事项。
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申报表
申 报 单 位: (盖章)
申报负责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
(2012年2月)
产业基地名称
|
|
产业基地类型
| □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核心的产业基地
□以产业集聚为形态的产业基地
|
一、产业规模(2011年)
|
该产业工业总产值(万元)
| |
占当地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
| |
占全省该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
| |
二、增长潜力
|
年度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年均增速(%)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
|
|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
|
|
|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
该产业领域企业数量(个)
| |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个)
| |
销售收入排名前5位的企业名称
| 2011年销售收入
(亿元)
| 主要产品门类
| 占产业基地该产业产值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额
|
|
|
|
上下游产业配套情况说明
|
(300字以内)
|
四、创新能力
|
2011年研发投入(万元)
|
| 占销售收入比重(%)
|
|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
2011年人均劳动生产率(万元)
|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
|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
2011年末科技人员数量(人)
|
| 占年末从业人员比重(人)
|
|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
2009-2011年发明专利数量(个)
|
| 占全市(区)发明专利比重(%)
|
|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
研发机构数量
|
|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
研发机构数量
|
|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名称
| 所属企(事)业
|
|
|
|
|
|
|
五、低碳经济指标(2011年)
|
单位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
|
|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企业比例(%)
|
|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企业比例(%)
|
|
六、国际化程度(2011年)
|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 占当地进出口总额的重(%)
|
|
出口额(万美元)
|
| 占当地出口额的比重(%)
|
|
占该产业全部销售额的比重(%)
|
|
七、产业基地规划要点
|
(500字以内)
|
八、项目建设方案要点
|
(500字以内)
|
九、产业基地管理机构
|
机构名称
|
|
负责人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座机和手机)
|
|
传真
|
| 电子邮箱
|
|
十、地方政府支持发展的有关举措
|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人才发展等方面)
|
十一、专家评审意见
|
签名:
年 月 日
|
十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意见
|
单位(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