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循环农业推进工程
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网络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方式绿色环保和节本增效,大力推广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菌种化新技术,积极发展牧沼菜、牧沼果等生产模式和种养加循环生产,全面提高畜禽粪污、生活垃圾和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2.休闲农业开发工程
构建多元化、复合型休闲农业体系。大力推进以民俗风情为重点、以观光体验为载体的市民农园、民俗观光村和农业公园等特色旅游景区建设。积极开发以农村生活、农耕文化为背景的创意产品和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休闲创意农业文化品位和持续创新的源动力。
3.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优化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普及利用水平,加快发展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潮汐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4.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构筑海陆统筹、城乡一体的绿色屏障。加强重点流域和水源地保护,实施全域生态河治理工程。推广使用低毒高效和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源头治理。全面推进青山生态系统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储备。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加快生态移民步伐,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5.农田景观改造工程
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通畅、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力推进土地规模整理和田间林网、路网建设,重点打造高速公路两侧“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山区丘陵“立体农业”产业带和休闲观光带。
6.生态村镇创建工程
以“环境友好、宜居宜业”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抓好绿色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产业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做得实、推得开的先进典型,示范引领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
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工程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的物质基础,激活农村要素潜能,激发农业生产潜力,激励农民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以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为重点的集雨工程和小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构建从水源到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的现代农业节水体系,着力破除水资源紧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大力普及农村集中式供水。
2.流通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国际水产品物流中心和花卉交易中心,加速推进区域性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标准化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和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农副产品营销海陆绿色通道。加强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副产品营销网络。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展览展销和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
3.示范园区创建工程
积极构建企业主体经营、市场机制运作的农业园区管理体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一批不同产业和功能形态的示范园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水平,壮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培育品牌、聚集要素和对接服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4.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农机作业水平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农机具购置、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补贴力度,加强机耕道路和农机停放场(库、棚)建设。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适合丘陵山地、设施农业和果园生产的智能化农机具,全面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5.新农村“六化”工程
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气化”为着力点,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循序渐进提高规划标准和建设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整体面貌。
6.城镇化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工程,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各类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充分发挥整体和长远效益。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工业贸易型、旅游服务型、生态农业型和海洋经济型小城镇,改造村镇景观,强化城镇功能和要素聚集能力,全面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四、公共服务强化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