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特色产业。加快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建设,新发展晚熟、加工柑橘40万亩。加强柑橘非疫区建设,持续打造重庆柑橘品牌。深入实施池塘“吨鱼万元”工程和稻鳅“双千”工程,加快商品鱼基地和库区生态渔场建设,大规模开展增殖放流,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6万吨。加快实施茶叶振兴计划。加强烟叶人工防雹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中药材、蚕桑、烟叶、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四)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和销售终端网络,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成双福国际农贸城、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两翼”17个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及500个社区肉菜直销店,全面完成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改造。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深化产销对接,发展直供直销,支持更多大宗农产品进入农畜产品交易所进行远期交易。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大幅降低农产品流通税收、物流和物业租金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继续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监管模式,推进基层监管体系、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实现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社、检测全覆盖。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落实生产记录、产品检测、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和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
三、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一)增加财政投入。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探索建立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切实加强财政“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