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强环境保护。
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加强主要河流的环境监测与整治和城市河流水体治污。加强鉴江、漠阳江、九洲江和南渡河流域的保护与协调,严格限制上游地区污染性企业的发展,重点解决茂名-湛江袂花江、小东江、阳江-江门那龙河污染问题。加快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强化湛江湾、海陵湾环境保护,抓好滨海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城乡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推进县(市、区)污水处理及污水收集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布局粤西地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中心镇、水源保护区和重污染河段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完善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确保配套污染治理设施与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加大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
(二)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和沿江防护林等带状工程建设,着重保护修复近岸海域红树林等重点湿地生态系统,减少海洋开发建设过程中对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构筑沿海生态屏障。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增殖行动和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强化海洋污染防治,提升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应急、海上船舶安全保障、海洋基础信息等海洋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强化云开大山、云雾山系、天露山系等重要山系保护,加强大雾岭、三岭山、东海岛、花滩、百涌、鹅凰嶂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设生态公益林体系,构建粤西森林生态屏障。解决高州水库、鹤地水库、大河水库等水资源生态保护问题。推进城市景观林、公共绿地和城(镇)郊围城防护绿化带建设,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构筑城乡绿色开敞空间。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区域开发的生态保护,切实保护好海岸线和海洋资源。
(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加强节能减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标准,强化奖惩措施;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调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鼓励建设城镇再生水利用系统,加快海水综合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保护耕地;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集约化;实施科学生态围填海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紧紧抓住钢铁、石化两大项目建设的机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打造循环产业链,建立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园区之外三个循环圈,实现两大产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九、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积极拓展区域合作空间,以外力激活内力,切实把粤西地区的条件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能力,推进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推行并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改革,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中心镇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系,切实增强县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完善跨部门的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政务处理等,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减少收费项目,在阳江试点逐步停收审批管理收费(涉及上缴中央国库的项目除外),分步实现行政审批管理“零收费”。
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增加政府财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创新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方式,重点支持湛江港集团等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探索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鼓励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区域金融体系,支持湛江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服务型、社会化、信息化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城乡自治组织的关系,大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和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规范高效的运营机制,推进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视研究新形势下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合力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形成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产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招商引资重点,围绕钢铁、石化、电力等重点产业,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大项目。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为契机,集中力量,主动出击,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100强等大企业的地区性总部或研发中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进入。积极鼓励海外优秀人才前来创业、投资,逐步实现利用外资从资金为主提升到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