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金融业、文化产业及商务会展业等服务业。围绕钢铁、石化、家电、农海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金融业、文化产业、商务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本地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进证券、保险业的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传媒、工业设计、咨询策划等文化产业。培育和引进国际化、专业化的会展机构,提升会展档次和水平,突出抓好湛江工业博览会、海博会、广东(茂名)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等知名品牌会展。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做优做特现代农业。发挥热带、南亚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优化粮食、水果、糖蔗、蔬菜、南药、桑蚕、花生、花卉等特色农业,打造国内外一流的荔枝、龙眼、香蕉等生产基地。鼓励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养殖瘦肉型猪、蛋鸡、黄鬃鹅、优质山地鸡、肉牛和沿海优质蛋鸭,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农产品产地登记制度,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谋划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南亚热带作物良种繁育中心。构建外向型农业合作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湛江南国花卉科技园为中心的湛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和中泰合资正大南亚农业产业化合作项目。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到2015年,粤西地区拥有国家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建立南亚热带农产品省内外营销体系,提高南菜、南果市场占有率。
做大做强海洋渔业。发挥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建设粤西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做大水产养殖业,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对虾、牡蛎、珍珠、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建设一批节约型、生态型的水产养殖基地和特色水产养殖专业镇、专业村。加快发展近海深水养殖,积极推广科技型、生态型养殖方式,建设深水网箱产业园。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捕捞业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织远洋船队,开发南海渔业资源和南沙渔场,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和南沙渔业基地。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一批以渔业为依托,集渔船补给、水产品加工出口、海洋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水产品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扶持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壮大,建成一批水产品深加工园区和国家检测实验室,打造环北部湾最大的水产加工出口基地和罗非鱼养殖加工出口一体化产业基地。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加大避风塘建设,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推进城镇体系建设。
突出规划的先导作用,优化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热带、南亚热带特色和风格的城市、小城镇和村庄,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粤西城镇群,形成以城市为龙头,以县(区)城区和中心镇为基础,布局合理、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城镇体系。湛江作为粤西中心城市,要发挥龙头作用,高标准规划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型海湾城市。茂名要向南靠海拓展城市空间,规划建设滨海新区,与湛江共同打造湛茂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宜居海滨城市。阳江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建设珠三角通往粤西的门户城市,将阳江打造成为广东宜居创业的滨海新城。形成“一个走廊、两个密集区、三条发展轴、多个节点”的城镇总体发展格局一个走廊:沿海城镇-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两个密集区:湛茂都市区、阳江沿海城镇密集区;三条发展轴:依托渝湛高速-黎湛铁路形成的湛江城镇发展轴、依托包茂高速-洛湛铁路形成的茂名城镇发展轴、依托云阳高速-阳阳铁路形成的阳江城镇发展轴……强化中心镇规划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品位,增强中心镇吸纳就业和发展服务业的能力。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构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有条件有能力的民营企业逐步实现上市融资。积极吸引在外民营企业家回乡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配套产业链建设。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支持和鼓励县城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海洋资源加工、石油和乙烯后续加工、钢铁深加工、矿产资源精细化开发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配套产业。加快各类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使县域经济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村镇规划编制,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引导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网络化服务水平,逐步增加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覆盖面。加快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质量安全水平,确保2013年前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广农村沼气,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确保实行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数量每年增长1%以上,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庄覆盖率每年增长10%以上,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鼓励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连锁经营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均衡发展。加大农村危房(茅草房、泥砖房)改造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农村住房建设指导,加快实现农房规范化,打造百年“岭南新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