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将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把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提高我市建(构)筑物抗震能力。
5.稳步推进安全农居工程。以“8·30”地震恢复重建为基础,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改变农村民居建房普遍不设防的状况。
6.开展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在2012年前,市、县(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完成城市的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对各类“病危”工程要安排专项经费,进行抗震加固或改造。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工程,要按规划进行改造,对重要建(构)筑物要安排抗震加固或改造专项经费。
7.完善攀枝花市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应对大的自然灾害事件尤其是破坏性地震事件,在决策如何采取应对措施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救援争取较快的时间。灾害损失的初步评估、救援队伍的投入方案等都需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预评估。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将各种应急基础数据、资料整合到一起,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就可以准确评估、正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指挥。
8.建立攀枝花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培训中心。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我市已建立应急救援支队,并配备了相应的器材、设备,但救援队的训练场地一直没有落实。考虑到今后开展职业培训、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培训、应急演练等需要,应尽快建立攀枝花市地震灾害救援训练、应急演练、职业培训基地。
9.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应急物资保障功能。没有充分的物资保障,就不可能具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在“8·30”抗震救灾工作中我市就遇到了帐篷、药品等应急物资紧缺等问题。要尽快建立应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有效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资、装备、交通工具、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的储备,逐步建设一批应急物资储备库。
10.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一方面要通过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在十一五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开;扩建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内容,增加地震模拟震动台,让公众在体验中增长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学习知识,提高宣传的效果。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完善全市防震减灾管理体制,要明确各防震减灾成员单位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责权,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实行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分工管理、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科学高效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体系。
(二)建立健全稳定的防震减灾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事业和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按一定比例逐步增加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确保各项建设运行经费切实到位。